第06版:金融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为“三农”发展注入“保险力量”

——安阳保险业全力服务“三秋”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 李雪 通讯员 李勇

2025年“三秋”时节,豫北大地一片丰收景象,玉米秆挺拔、花生田翠绿,农民忙碌的身影遍布田间。在这丰收的希望背后,安阳市多家农险承保机构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围绕产品创新、服务优化和科技赋能持续发力,为农业生产织密风险保障网,推动农业保险迈向高质量发展与高效能治理,切实助力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9月2日,安阳市保险行业协会会长魏普介绍:“截至目前,全市各农险承办机构共承保政策性玉米完全成本保险336.41万亩,花生种植保险50.19万亩,为秋粮作物提供风险保障34.26亿元,惠及40万农户。”

保险产品丰富 承保覆盖广泛

今年年初以来,安阳市保险业聚焦“三秋”农业生产需求,推出政策性与商业性结合的多元保险产品,覆盖主粮、特色作物、种植人员意外伤害等多层次风险保障。此外,创新产品试点也在积极推进。魏普扳着手指一一给记者介绍:“中原农险在内黄县试点花生期货保险,预计承保1.4万亩,同时,在安阳县、滑县推广农作物降雨指数保险,预计承保3万亩、国元保险开展商业性玉米倒伏保险,承保0.14万亩、中国太保产险开发玉米区域收入保险、平安产险拟联合期货公司推广价格指数保险等,推动农业保险从‘保成本’向‘保价格’升级……。”

优化全方位服务 强化防灾减损

各保险机构构建“预警-指导-保障-资金”全链条服务体系,下沉服务重心,助力农户应对灾害、稳定生产。

在服务网络建设方面,多家保险机构构建了覆盖广泛的基层服务体系。其中,中原农险在全市中标乡镇设立服务网点,配备1254名驻村协保员。

在防灾减灾方面,各机构多措并举开展服务。其中,国寿财险创新“保险+科技+服务”模式,官方微信上线“农保通”服务,免费提供气象预警、长势分析、农事指导、地理溯源等服务,而中国太保产险则建设灾害预警系统,利用“慧眼智远”AI遥感平台监测农作物,定期出具检测报告,进行靶向干预,助力农户减损增收。

此外,实地帮扶与技术指导也是服务重点。人保财险为9个乡镇维修农田水泵约87眼(次),而中原农险则组建“保险+农技”服务团队,联合43名农技人员开展田间管理技术指导,积极与农业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探索“村集体+龙头企业+保险”协同服务模式。

科技赋能农险 提升服务质效

国元保险推广卫星遥感和无人机定损等技术试点“云勘验”、中国太保产险用无人机查勘定损开发定制化产品、平安产险自研作物遥感长势监测平台和气象灾害监测机器人实现线上全流程服务……今年年初以来,各保险机构积极运用科技手段,优化农险服务流程,为农业发展助力。

人保财险种植险结合无人机航拍核定受灾面积,养殖险建立“养殖户报案—查勘员上门—线上核赔”的闭环机制,对小额案件开通“绿色通道”,减少中间环节,提升农户满意度。中华联合财险则建立了“智翼无人机”信息平台,将公司农业保险信息化、智能化、线上化、卫星遥感、无人机、“兴农保”移动APP承保查勘技术实现“空天地一体化”,用APP和GLS技术精准落图。

魏普指出:安阳市保险业在服务“三秋”生产中协同发力,通过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质量,为农业发展保驾护航,为乡村振兴注入金融活力和保障动能。未来,安阳市保险业将继续秉承服务“三农”的宗旨,不断探索创新,提升农业保险服务的深度与广度,为“三农”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