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璐
为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打通司法服务“最后一公里”,连日来,林州市人民法院持续开展“法官有约”接访活动。法官与当事人面对面倾听诉求、现场答疑解惑,用“零距离对话”推动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4月11日,该院法官在接访过程中成功化解四起疑难案件,生动诠释了司法为民的温暖实践。
涉企纠纷按下调解“快进键”
4月11日,被告河南某钢铁有限公司主动向承办法官贾永增提出调解意愿。贾永增当即利用下午“法官有约”接访活动,主动联系原告王某到法庭展开“三方会谈”,通过逐条分析合同条款、精准说明法律风险,仅用2小时便促成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原告当场撤回起诉。案件的成功化解保障了企业正常经营秩序,也彰显了司法服务保障营商环境的担当。
“背对背”巧解离婚“拉锯战”
一起离婚纠纷案因财产分割争议陷入僵局,承办法官魏玉峰在4月11日“法官有约”活动中采用“背对背”调解模式,分别与原告和被告进行深入沟通,既从法律角度阐明共有财产分割原则,又以“子女利益最大化”为切入点开展心理疏导。经过近3小时耐心斡旋,这对积怨多年的夫妻最终达成调解协议,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彩礼返还案演绎司法“温情剧”
面对离婚案件当事人郝甲(化名)与郝乙(化名)关于彩礼返还的激烈争执,法官党保红在“法官有约”活动中化身法律顾问和情感调解员,通过逐项核对彩礼清单、邀请亲友见证调解过程,既解答法律疑惑又疏导对立情绪。最终双方不仅达成调解协议,更在现场完成物品的交接,实现矛盾纠纷“一揽子”化解。
10万元当场兑现 书写“诚信双赢”
法官郭威位借“法官有约”活动契机,组织双方当事人开展“靶向”调解。针对双方争议焦点,郭威位从法律规定到现实履行可行性层层剖析,引导被告换位思考、诚信履约。经过两轮释法明理,被告当场向原告支付10万元案款,并就剩余款项达成分期履行协议。这场“有温度、有速度”的调解,既化解了债务纠纷,更让群众直观感受到司法权威与温度的统一。
据悉,该院“法官有约”接访活动开展以来,成功调解案件15件,群众满意度达98%。通过法官与当事人“面对面、心贴心”的沟通,既让群众感受到司法的人文关怀,又提升了司法公信力。下一步该院将持续以“法官有约”接访活动为载体,把“坐堂问案”变为“主动治理”,让每一起司法案件的办理都成为彰显公平正义、传递法治温暖的鲜活注脚,在法治中国画卷上书写更多“双赢”的暖心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