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箫
3月11日,记者走进市南关小学,瞬间被琅琅的读书声所吸引。校园内,色彩斑斓的画作传递着积极向上的力量。转角处,该校教导处副主任范梁丹正忙碌地整理着同学们的“心语心愿”,准备在心理课上开启一场温暖的讨论。
“在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心理健康’成了高频词。从青少年抑郁筛查到社区心理服务,从家校社联动到AI技术赋能,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共同编织一张覆盖全社会的心理健康‘守护网’。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普及心理健康教育’与‘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标志着心理健康议题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的社会治理任务。”该校教师张欣说。
“我们构建了科学的课程体系,依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课程。低年级的孩子们在色彩卡片和互动游戏中认识情绪,建立安全依恋;高年级的学生通过挫折场景模拟和案例研讨提升抗挫力,为青春期做好心理准备。”市南关小学校长董晨毅向记者介绍,在师资建设方面,学校要求心理健康教师具备专业背景,并鼓励他们考取相关资格证书;每学期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心理急救培训,与高校心理系合作搭建教师个案督导机制,确保教师能够精准识别并有效应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定期邀请专家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讲座,为教师提供最新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教学方法。
在心理拓展活动课上,记者看到,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团队合作游戏,欢声笑语中充满了信任与支持。在心理剧表演课上,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深刻体会不同角色的心理状态,学会换位思考,增强同理心。
在市南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局限于课堂,还延伸到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该校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月活动,设置心理知识竞赛、心理绘画比赛、心理健康讲座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让心理健康知识深入人心;注重家校社联动,搭建家校心理信息共享平台,在保护学生隐私的同时,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心理状态,教师也能掌握学生在家的情况,共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此外,该校还与社区紧密合作,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心理服务活动,如关爱孤寡老人、心理知识宣传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关爱他人,增强社会责任感。
在科技赋能教育的浪潮下,市南关小学也积极探索AI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该校开发了心理健康APP,学生可以匿名进行心理自测、预约咨询,还能学习心理健康微课。教师通过APP后台数据,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早期干预。同时,该校利用AI分析测评数据,精准识别高危群体,实施个性化干预,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我们希望通过这些举措,为学生的心灵种下健康的种子,让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能够自信地面对挑战、拥抱美好。”董晨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