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邺风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青春做伴都江堰

□李长顺

18岁那年,我穿上绿军装,来到我的第二故乡,现在的都江堰市,当年的四川灌县。

一个星期天,我和战友请假,搭乘汽车连拉物资的解放牌卡车,到县城灌口镇玩耍。

急吼吼的岷江利剑一般,把景区一分为二,这边都江堰,那边二王庙。

进入离堆公园,参观了灌县文物陈列,我们来到雕梁画栋的古建筑一侧又下一层,耳畔的浪涛声好似一阵一阵的惊雷。这日夜不息的雷鸣,就是岷江水欢快通过宝瓶口的歌声。岷江内江的激流穿过人工劈开玉垒山而得的宝瓶口,灌溉着岷江中游上千万亩的良田。

逆江上行,就来到了鱼咀。鱼咀与宝瓶口一样,是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的重要部分。鱼咀的作用在于把岷江分为两部分,右为外江,左为人工开凿的内江。正常时节,江水听从指挥,乖乖地从宝瓶口流入内江,为人民造福。洪水季节,江水通过漫水堤流入外江,不再造孽。

逆流再上行不远,一座铁索架木板的安澜桥连接起岷江两岸。

要想走过安澜桥,还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你刚迈出一两步,铁索桥上的木板桥面就晃悠起来。胆小的人走不过去,有高血压、心脏病、晕眩症的人走不过去,方法不正确的人同样走不过去。这时,我不由自主地想起抢夺泸定桥的红军勇士们,他们脚下是光溜溜的铁链子,铁索下是风高浪急的大渡河,面前是对岸敌人喷出的一道道机关枪火舌。红军勇士们有着怎样的大无畏精神,才一举夺下泸定桥,为红军主力杀出一条北上抗日的血路。

面对安澜桥左右晃动不止的桥面和桥下晕人的波涛,我和战友沉稳地走上桥面,步伐不疾不徐,与桥晃动的频率保持一致。我们目视前方,绝不旁视或看向下方,顺利到达了对岸。

对岸是高高的玉垒山。沿着陡峭的石阶上去,是威严的二王庙。庙里供奉着李冰夫妇和儿子二郎。李冰父子不辞劳苦,带领人民群众驯服了滚滚岷江,降服了祸害多少代人的岷江水患,使一片泽国成为万顷良田,值得后世景仰。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都江堰,成为中国的骄傲、世界水利工程的典范。

军爱民,民拥军。我们部队与驻地群众鱼水情深,如同一家人。

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有老农忆苦思甜引发的战士的抽泣声与口号声。我们春节与建军节的饭碗里,有群众送到军营的猪肉。我们野营拉练的宿营地,每晚都有当地群众铺下的软软暖暖的带香气的稻草。我们到达或离开每一个宿营地的时候,都能听到“红领巾”甜甜的欢呼声。

一到星期天,我们就帮助附近的群众打猪草,在农忙季节帮助农民割稻谷、插秧苗。在农民的牛不慎掉入粪坑时,我们不嫌脏、不嫌臭,毅然跳入粪坑中救耕牛。在老百姓的草房失火时,我们多次不顾一切冲入火海救人救物。

时间老人健步如飞,几十年岁月一闪而过。

我与战友牵挂着第二故乡,多次重返都江堰。我们醉心于古老都江堰青春焕发,醉心于青春的都江堰市英姿勃发,醉心于挚爱的乡亲们幸福感爆棚,醉心于我们的第二故乡青春常在。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