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刚印
一个约定
2002年初春,在翻阅《读报参考》杂志时,一篇题为《七旬老人叫板不良网吧》的文章吸引了我。文章讲述了“爱心老人”张萍宇的故事:1927年,他出生于四川省铜梁县。1954年,他从一名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转业到浙江省兰溪,1980年退休于兰溪新华书店。1999年,他拒绝亲朋好友的善意劝阻,把自己省吃俭用的32000元钱捐给了浙江大学,为贫困大学生设立了“贷学金”。2000年,他打破世俗的偏见,与浙大医学院签订了死后捐献遗体的协议。2001年,他为部分青少年学生迷恋网吧荒废学业而痛心,义无反顾地踏上献爱心义务讲学之路。
张萍宇的事迹感动了我。认识张老,学习张老,朴素的感情驱使我一次又一次拿起电话,在茫茫人海中寻觅张老的行迹。电话打到报社、浙大、他讲过学的学校……终于有一天,从外地讲学回到家中的张老接到了我的电话。“在奔赴朝鲜战场前,途经安阳停留过数日,安阳当时归平原省管辖,一晃50多年啦。安阳市科协邀请我去讲学,好啊,讲学就是我的工作……但我有个条件,我讲学是尽义务,不要讲课费,我自己掏腰包,食宿自理。答应我,我就去你们安阳义务讲学。”这是我与张老的第一次通话,时间是2002年5月下旬。
时隔不久,张萍宇老人寄来了讲学内容和媒体报道他事迹的有关资料。为教育我市青少年学生,让张萍宇老人的精神发扬光大,安阳市科协党组作出决定,诚邀张萍宇老人来安阳讲学,并会同安阳市教育局、安阳日报社以文件形式联合印发了《关于张萍宇老人莅安巡回讲座的通知》。古城安阳张开热情的怀抱,迎接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张萍宇老人的到来。
一场演讲
2002年9月24日下午,由安阳市科协和安阳市教育局机关同志参加的张萍宇来安首场演讲会在安阳市科技大楼举行,我主持了这场演讲会。张萍宇老人畅谈了自己的信念和追求。作为一名志愿军老战士,永远难忘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战友,他深知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他简朴到苛刻的地步,最奢侈的滋补品是青菜和鸡蛋。他发明的治疗感冒的良药,是一杯又一杯的白开水。他将终身的积蓄捐给了18位贫困学子。他立下协议,明确表示死后将遗体捐给浙江大学用作医学解剖。他背起行囊,自费为青少年学生义务讲学数百场。张老“宁为课堂说教死、不屑病榻度余生”的坚定信念和“捐了物资捐精神、捐了精神捐遗体”的高尚境界,引起了所有在场听众的强烈共鸣,打动了所有听报告的人。张老义务讲学的爱心之火在安阳大地上迅速燎原。
一元钱的索取
张萍宇老人自费讲学的义举,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人们以各种方式向这位七旬老人表示敬仰之情。市科协的同志为他准备了食品,学校领导给他送来了礼品,青少年学生为他献上了鲜花……所有这一切都被他婉言谢绝。他始终严格遵守着自己的诺言:讲课是尽义务。“大家能从中有所收获,就是我最大的乐趣,也是对我最好的回报。讲课时,只要给我准备一杯白开水就行了。我年纪大了,如果发生什么意外,或倒在讲台前,拜托大家花一元钱的电话费,让浙大医学院把遗体拉走做解剖用,还可以变废为宝嘛……”张萍宇说。
这就是“爱心老人”张萍宇!一元钱是这位志愿军老战士终其一生向社会唯一的最大“索取”!
一份战友情
2002年10月14日,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张萍宇老人有一位叫胡屏山的战友,从部队转业到安阳工作,时间久了,失去了联系。经多方查询,张老终于联系上了胡屏山老人。这天,胡屏山来到我的办公室,看望他的老战友张萍宇。50年后再重逢,两位老人激动不已,百感交集。两位老人纯真的战友之情令我动容。我说:“今天是老人节,尊老、敬老、爱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昔日老战友,今日喜相逢,我请两位老人吃顿便饭,庆贺一下。”胡屏山老人也在一旁积极劝说,张萍宇老人才勉强答应。吃饭期间,胡老还分发他带来的饼干,并风趣地说:“50年前,我们在朝鲜战场上吃的是压缩饼干,这虽不是压缩饼干,却是个意思,使我们铭记那段难忘的岁月。”
张萍宇老人饱含深情地说:“最难忘,战友情啊!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忍饥受冻绝不退缩,枪林弹雨勇敢冲锋。很多战友浴血奋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今天,我们衣食无忧,山河无恙,国家安宁,不能忘了他们啊!”
一曲生命的赞歌
张老在安阳义务讲学的举动成为新闻媒体的热点。《大河报》采写的《七旬老人“讲”遍安阳》的整版报道见诸报端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濮阳、洛阳、郑州等地不断打来电话,有的向张老表示敬意,有的诚邀张老前去讲学。张老的事迹感动了安阳,也感动了中原大地。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里,他作了28场报告。他的报告犹如春风化雨,滋润着莘莘学子的心田。他的爱心犹如溪流奔腾,荡涤着人们的心灵。
2002年10月25日20时,我依依不舍地把张老送上火车,约定明年再见。
张老由安阳返回杭州继续他的义务讲学,之后又应邀到南京义务讲学。2002年12月6日8时20分,张老猝倒在演讲之前。按照张老生前的遗愿,张老的家人将遗体捐给了浙大湖滨校区。他用“宁为课堂说教死、不屑病榻度余生”的坚定信念,为75年的人生之旅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他用“捐了物资捐精神、捐了精神捐遗体”的无私品行,续写了“最可爱的人”的壮丽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