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虹
诗史合一,在毛泽东主席的诗词写作中得到了最好的诠释。一百年来,透过主席的笔端,我们体会诗词的绮丽隽永,感受灵魂穿越历史的走廊,置身于那一段峥嵘的革命岁月中。中国革命史的宏伟画卷透过诗词的掩映徐徐展开,一个个令中华儿女铭记于心的历史画面也在这一刻鲜活起来。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1925年,毛泽东在湖南一边领导农民运动,一边思考中国社会和历史发展的规律,试图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发展道路。他站在橘子洲头,写下了著名的《沁园春·长沙》。面对着满目“层林尽染”的壮丽秋光,反观军阀割据、民不聊生的现实,又想到当前大革命前途晦暗不明,他不由得从内心深处迸发出震烁古今的一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主宰中国命运的力量到底是谁?中国革命的出路到底在何方?
1927年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叛变革命,白色恐怖笼罩华夏大地。在大革命失败前夕,毛泽东途经武汉,伫立于长江之滨,思绪万千,心潮澎湃,吟就一首苍凉悲壮的《菩萨蛮·黄鹤楼》。从“烟雨莽苍苍”到“把酒酹滔滔”,我们从诗词中看到了被烟雨迷雾遮挡住的道路,更感受到了在封锁中悄悄凝聚起的热血与力量。在这腔热血的指引下,不久之后,八七会议召开,秋收起义爆发,在井冈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中国革命从此走上了一条由农村包围城市再解放全中国的正确发展道路。
而今迈步从头越
革命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1930年以来,由于党内“左”倾错误,毛泽东受到排挤和打压,被剥夺了军事指挥权。在大柏地、会昌山,他写下“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的诗句。面对革命遭受挫折的现实,他把惆怅埋在心底,以乐观主义精神在严峻的形势下为红军开辟出突围长征的道路。
1935年年初,遵义会议召开,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红军在娄山关取得长征以来的首次大捷。毛泽东写下《忆秦娥·娄山关》,在那个寒霜满天的冬夜,天色未晓,西风凛冽,大雁长鸣,刚刚经历过一场激战的关口遍地硝烟,鲜血染红了崇山峻岭。从诗词中,我们感受到了娄山关战争的壮烈,感受到了对革命前途未卜的忧虑,更感受到了“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壮志豪情。之后,红军一路北上,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完成了举世瞩目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1936年年初,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共产党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革命事业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毛泽东写下《沁园春·雪》,豪迈直言“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今朝”的中国共产党人如一轮红日喷薄而出,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勇敢担当起救国重任,带领全体中国人民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在多娇的江山上创造出一个崭新又美好的新中国。
一唱雄鸡天下白
经历了十几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中国革命迎来了最终的胜利。1950年10月,毛泽东填词《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经历了旧中国群魔乱舞的漫漫长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一唱雄鸡天下白”,驱走暗夜,荡清寰宇,迎来了无限光明。在这伟大的历史进程中,有多少革命前辈抛头颅、洒热血,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与乐观主义精神,如一株株“战士之梅”,任它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又秉承着博大宽厚的胸襟与洒脱谦逊的作风,面对繁华盛世,不与百花争艳,只“在丛中笑”。
回顾百年党史,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守理想、践行初心,凝结出伟大的建党精神,他们的革命风骨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世代传承。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我们每一位共产党员都要在建党精神的指引下,赓续红色血脉,勇担时代重任,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