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洹上书斋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老干部的红旗渠情怀

——“豫版好书”《旗帜》好在哪里

□于报生 吕志勇

日前,以林州市老干部大学文创班作者为主创作的《旗帜:红旗渠最美奋斗者人物志》(以下简称《旗帜》),同时荣获2021年度“豫版好书”优秀奖和河南省首届“出彩中原”微视频荐书大赛一等奖。

喜讯传来,林州市老干部大学文创班50多位学员十分高兴。历时11个月的辛勤采访和真情付出不仅收获了殊荣,也为宣传和弘扬红旗渠精神作出了应有贡献。

2019年,中央多部委部署在全国城乡开展“最美奋斗者”学习宣传活动,共评选出300名“最美奋斗者”(278名个人、22个集体)。红旗渠建设者从众多英雄模范集体中脱颖而出,成为新中国22个“最美奋斗者”集体中的一员。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被载入党史、国史,成为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修建红旗渠的数万建设者获此桂冠,当之无愧!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涌现出了无数英雄模范人物,他们像插在太行山巅的一面面旗帜,飘扬至今,永不褪色。挖掘他们的感人事迹,弘扬和传承好红旗渠精神,已成为时代责任。

从2020年4月起,林州市委宣传部主导,林州市委老干部局在组织协调、业务培训、后勤保障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林州市老干部大学文创班的学员和部分业余作者走进乡村农田、英雄家中,有的甚至百里跨省,采访当年修渠人。这些被采访者大部分是战斗在一线的普通修渠人,既有流血流汗的平民英雄,也有后勤保障的优秀尖兵,还有传播友谊的典型代表……

这些修渠人大都已进入耄耋之年,他们的典型事迹不少是首次面世。如修渠时被炸瞎双眼的赵崇明,身残志坚,自强不息;住在深山里的魏有山修渠十多年,从未放弃过追求和信仰,提起当年事,他认为人人都是模范;从打字员到副指挥长、经历了红旗渠修建的全过程、献出珍贵资料“小红本”的王文全,书还未出版便带着遗憾离世;为修渠献出生命的魏三然、魏秀花父女两代人,英魂飘荡在风门岭上……

作者中,有的已年过七十,依然带着饱满的热情积极创作,为传承红旗渠精神日夜奔忙。在安阳居住的李金富不会开车,采访期间早晨5时从安阳出发,有时采访结束已是傍晚时分,住在老干部局连夜赶稿;退休干部赵长生发挥自身特长,骑着单车下乡采访,来回最远的路有80多公里,从没有退却过,连续写了4篇文章;退休教师郭增吉不顾行走不便,骑着三轮车多次到乡下,写出了《血染当年姐妹花》的动人文章……作者们以红旗渠精神书写红旗渠故事,以真实感人的笔触书写修渠的艰苦岁月,讴歌了修渠人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可贵品质和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

河南大学出版社对该书的出版发行高度重视,作为主题出版,从编审到出版,从发行到宣传,以最快的速度、最优的质量向建党10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

《旗帜》一书出版发行,《河南日报》《郑州日报》《安阳日报》等多家媒体广泛关注。“红旗渠精神传播者”根据书中故事拍摄了大量短视频,单片点击量280余万,在干部群众中引起较大反响。

为加大优秀出版物宣传推广力度,全面展示2021年度豫版图书优秀成果,省出版协会参照中宣部“中国好书”做法,以具有思想性、学术性的大众普及读物为评选对象,采取专家评审和大众投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评选出2021年度“豫版好书”优秀奖20种,《旗帜》入选;评选出河南省首届“出彩中原”微视频荐书大赛奖20个,《旗帜》获一等奖。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