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一:只要锻炼,不管什么形式都是有益的
真相:老年人应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比如,重度高血压患者不能进行举重训练,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不宜跳绳。也不建议长期只进行一种运动,因为单一的运动方式有可能对关节或肌肉带来重复性损伤,而且不能充分锻炼到身体的各个部位。
误区二:生病时坚持运动,可以提高免疫力
真相:生病时,免疫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去对抗病毒或细菌,这个时候如果还要锻炼,会增加机体的负荷,反而会造成身体进一步的损害。因此,疾病急性发作期应适当休息。
误区三:每天劳动就当锻炼了,不用再专门运动
真相:劳动不能代替体育锻炼。体力劳动是某个或几个肢体环节(肌肉群)不断重复的单调运动,如割稻子、麦子等就是长期弯腰动作。相比之下,科学的体育锻炼能促进全身各环节与肌肉群的全面、均衡发展。
误区四: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是锻炼的最佳时间
真相:夜晚植物会通过呼吸作用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导致清晨空气中的氧含量相对较低。老年人身体相对较弱,此时晨练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如要晨练一定要把握好黄金时间,建议太阳出来1小时后再出门。
误区五:倒走、爬行、撞树这些锻炼方式更有效果
真相:这些“非常规”的危险动作,可能暗藏健康陷阱。比如,与正常行走相比,倒走更可能发生跌倒;撞树或其他硬物可能对脊柱、内脏等造成损伤,尤其是骨质疏松的老年人。有研究显示,当冲击力超过体重50%时,可能导致椎体压缩性骨折。(本报记者 张武杰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