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 健康养老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大医精诚传薪火 躬耕杏林济苍生

——记全国名老中医、河南省优秀专家韦绪性教授

□本报记者 张武杰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位医者,他潜心研修,学博思精,被誉为“今日‘韦编三绝’”;他躬身临床,仁心精术,传承岐黄,言传身教,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勤于著述,著作等身,集医疗、教学、科研诸多成就于一身,荣获国家、省、市多项殊荣,饮誉国内。他就是二级教授、主任中医师、全国名老中医、博士研究生导师(师承)、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首批河南省名中医韦绪性教授。

名师垂范 志存高远

韦绪性出生于中医世家,自幼便随父亲韦献贵学习中医,对岐黄之道情有独钟。其在父亲的指导下,勤求古训,博采新知,并背诵药性赋、汤头歌、脉诀等必备中医知识,逐渐接受临床实践的锻炼,能够独立诊治常见病、多发病。令韦绪性终生难忘的是,1969年秋豫北乙脑疫病大流行,16岁的他被抽调到公社卫生院帮助工作,通宵达旦地救治患儿,练就了抢救危重病人及“腰椎穿刺”等基本功。正是这一年,韦绪性正式步入了中医临床,开始了对中医学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执着追求。

学医之路多艰辛,幸得良师教诲,尤其是恩师的厚爱和言传身教对韦绪性影响颇为深远。

1972年春,韦绪性被录取到河南中医学院中医专业学习。在校学习的3年半时间里,他记下了近百万字的学习笔记,并以优异成绩毕业。其间,他有幸经常聆听河南中医学院原院长、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的授课,并在临床上受到李教授的指导,其深厚的中医理论和临床造诣,严谨的治学精神,深深影响了韦绪性一生的从医之路。

更令他感念至深的是,李振华教授不但精心指导、传授中医真谛,更在科研领域主动为他创造机遇、敢于压上重担,促使其尽快出成绩。20世纪90年代初,韦绪性协助李教授编写《中国传统脾胃病学》时,在有多名资深教授任编委的情况下,李老毅然决定由他任副主编,由其起草全书目录、编写体例及样稿。李老惠予指导,亲自详细修改,并给予很高的评价,帮助其出色地完成了编写任务。大学毕业以后,韦绪性向恩师的求教从不间断,李老亦始终对他寄予深切厚望,更以“重修德,出精品”的箴言相赠。

1982年,中国中医研究院(今中国中医科学院)全国中医研究班招生,由每个省考核选拔一名中医骨干参加学习,经过层层考核,韦绪性被录取。在为期两年的学习过程中,他系统研读了中医四大经典原著、医古文、文献学、科研方法等课程,并有幸随全国著名中医学家方药中、时振声、王琦等教授临床学习,受益匪浅。在理论学习上,全国著名中医学家及文献大家任应秋、董建华等10余名教授应邀授课,韦绪性不但学习了理论知识,也学到了长辈们珍贵的临床经验、治学方法,使其眼界大开,理论素养、诊疗水平和科研能力日益提升。

其间,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王琦教授对韦绪性关怀备至,带教指导颇多,使其尽得恩师真传。王琦教授在繁重的教学、诊疗、科研情况下,常于周末之夜约其到书斋促膝长谈,谆谆教诲,就修身立志、治学思路、科研创新之道,每每给予点拨,令韦绪性茅塞顿开、激情满怀,为其后续深耕中医临床与科研领域筑牢了根基。

在长期的医疗、教学实践中,韦绪性教授深感“疼痛”是一个广涉临床各科及人体各部,且危害严重的病证,对其理论研究尚未形成学术体系,临床诊疗亦未形成独立学科。上世纪90年代初,韦绪性在系统总结大量临床经验和学术理论的基础上,相继主编了《中医痛证诊疗大全》和《中西医临床疼痛学》,填补了国内空白,成为中医疼痛学的奠基之作,在医学界引起巨大反响。全国著名中医学家董建华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教授分别在序文中,盛赞这两部著作“实从古未有之奇编”“不仅实用性强,且颇多创建,弥足珍贵”。

躬身临床 大医精诚

“医”路漫漫,大医匠心。韦绪性以惊人的毅力,持之以恒,顽强拼搏,学验俱丰。他几十年如一日,研读经典,广阅博览,笔耕不止,孜孜不倦。他始终恪守“医生不离病人,理论研究不离实践”的格言,长于诊疗疼痛病、疑难杂症,常年坚持按时出专家门诊和查房,由于疗效显著,被患者亲切地称为“韦一趟”。久而久之,“韦一趟”几乎成了他的代名词,以至于出现患者慕名到医院挂“韦一趟”专家号的“乌龙”。虽然已经年逾七旬,但韦绪性仍坚持每周坐六天门诊,年门诊量9000余人次。

此前,一名女硕士研究生在毕业论文答辩前夕,遭遇了一场棘手的健康危机。持续低烧两个月不退,且伴有心悸胸闷的症状,全身乏力,形体消瘦,不思饮食,精神困倦,四处求医不见好转。经当地一家大医院疑诊为“病毒性心肌炎”,建议其转至北京上级医院进一步检查治疗。患者在其父母的搀扶下前来就诊,韦绪性全面分析了足有3厘米厚的各种化验单、检查单后,认真望、闻、问、切,诊为“湿阻证”,立祛湿化浊、宣畅气机、和解少阳法,患者服药7副,体温渐降;继服14副,诸症悉除。患者的父亲感动地说:“真没想到韦教授开的中药方这么神奇,服药当晚孩子的体温就开始降了。”

在长期临床实践中,韦绪性在疼痛病症治疗方面积累了丰硕经验。他将临床验证有效的经验方精心打磨,研制成“笑痛”系列方剂,广泛用于治疗头痛、面痛、痛风、关节痛及脊源性疼痛等,疗效显著。患者赵某患头痛20余年,经多方治疗效果不佳。韦绪性为其诊治时,患者表现为头两侧胀痛,夜间疼痛加剧,劳累或情绪波动时疼痛发作,疼痛程度剧烈难以忍受,同时伴有心烦易怒、睡眠时多梦且睡眠时间短的症状。经头颅CT检查,未发现异常器质性改变。结合患者舌质暗红、舌苔薄白微黄而干、脉象沉弦细略数的情况,韦绪性辨证其为头痛,证型为瘀血阻络、肝阳上亢,进而确立了养血逐瘀、平肝潜阳的治疗方法。患者服用7副药物后,疼痛症状逐渐减轻;继续服药至18副,头痛症状完全消失,心烦易怒、寐少梦多等伴随症状也随之消除。

数十年来,韦绪性教授躬身临床实践,急病人之所急,痛病人之所痛,诊查疾病认真细致,解释病情耐心热忱,始终注重以他人品的吸引力、行为的亲和力及语言的感召力真诚对待患者,赢得了患者的信赖与尊敬。为了方便基层群众看病,他还经常下基层义诊。一次他到内黄县豆公乡义诊,乡亲们听说市里来了大专家,一大早就等候在村委会门口。看到乡亲对自己如此信任,他顾不得旅途的疲劳,迅速投入到工作中,耐心、细致地为每一位患者切脉、开处方、讲解病情。乡亲们被他细致入微的诊断所折服,伸出大拇指称赞道:“真是咱百姓的专家!”每每到危重患者家中出诊,他总是不计任何报酬,并坚持免收挂号费、诊察费,每年为患者减免费用达40余万元。此外,他还编写了《养生小顾问》科普作品,免费向社会各界发放3万余册。

传承岐黄薪火,守护百姓健康。一路走来,韦绪性教授初心不改,用行动践行了大医精诚。他躬耕杏林,让“治痛有中医”的理念深入人心,既为饱受疼痛困扰的患者带来康复希望,也让凝聚千年智慧的中医瑰宝在代代相传的坚守与创新中焕发蓬勃新生。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