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华
在电影院看完陈佩斯的电影《戏台》,真是过瘾。这部电影太对味儿了!
第一,看得懂,看得舒坦!现在,有些电影节奏快得跟赶集似的,线索乱麻一团,人物关系绕得人头晕。《戏台》可没这毛病,它就讲一天的事儿,从早到晚,虽然紧凑,但一点儿不乱。讲故事用的是中国人自己的语言,自己习惯的节奏和表达方式。你往电影院里一坐,不用费劲去理解,就能乐呵呵地跟着剧情“走”进去,谁是谁,啥关系,为啥闹腾,明明白白。这才是给老百姓拍的电影,不玩虚的,不装高深,让人看得清、看得懂、看得乐呵!
第二,文化味儿浓得化不开!这部电影就是一锅炖得烂熟的中国文化老汤,年代感绝了!老百姓的穿衣打扮、说话腔调,街边小摊的热闹劲儿,特别是戏园子里头,台上锣鼓喧天,后台忙乱紧张,台下三教九流啥人都有,唱戏的行当、规矩、称呼,那些老辈儿传下来的讲究,全都还原得很到位,就跟真回到了那个年月似的。人物一张嘴,那股子京片子味儿,加上时代特有的腔调,亲切得就像听街坊邻居拉家常,太有代入感了。
第三,这是教科书级的喜剧艺术!陈佩斯琢磨了一辈子喜剧,《戏台》就是他攒的大招儿。这部电影里的笑料,可不是靠什么无厘头瞎胡闹,也不是靠“谐音梗”硬挠你痒痒,它靠的是真本事——认知错位、身份错位、阴差阳错。大帅不懂戏非要装懂,后台乱成一锅粥还得硬撑着演,小人物在夹缝里求生存闹出种种误会……矛盾制造得非常精妙,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简直就是一本活的《喜剧剧本写作指南》。这部电影是陈佩斯一辈子的心血精华,更是现在搞创作的人该好好学学的活教材。
第四,人物个个活灵活现,像是从画里走出来的!这部电影里的人,没有一个“纸片人”,每个演员都铆足了劲儿,按着角色的魂儿在演。老油条“八爷”,那股子圆滑世故和义气劲儿,活脱脱一个老江湖;唱男旦的“虞姬”,一颦一笑,身段眼神,把女人的柔媚演得入木三分;铁杆戏迷“小六”,对偶像的痴迷劲儿,让人看了又好笑又心疼;还有那个“洪大帅”,军阀的蛮横、粗鲁、直来直去,演得很是鲜活!每个人都有性格,说话做事的分寸拿捏得准准的,连方言都能配合人物身份。导演的功底、演员的能耐,全在这活灵活现的人物身上显出来了。
第五,笑着笑着,心就沉了。说到底,《戏台》披着喜剧的皮,骨子里是一部悲剧,是一部让人笑得很深沉的电影。它让你在哈哈大笑的同时,咂摸出里面的苦和泪。它讲的是啥?是战乱年代老百姓想混口饭吃有多难!是旧社会里唱戏的“戏子”地位有多低下!是那些真正懂戏、爱戏、想守住艺术规矩的人,在强权和乱世面前,那份坚持有多无力、多心酸!陈佩斯一辈子在艺术道路上磕磕绊绊,这里头多少有他自己的影子。看着戏班子里的人为了活命、为了唱戏,在枪杆子底下委曲求全、强颜欢笑,那份憋屈和悲哀真让人心里发堵。笑过之后,留下的是一声沉重的叹息。
总之,《戏台》这部电影绝了!它用最中国的味道,讲了一个最中国的故事,让你看得懂、笑得欢,品出文化的厚重,更尝到人生的苦涩。它是陈佩斯艺术生涯的一座高峰,更是给当下有些浮躁的电影圈和喜剧创作好好立了个标杆。看完出来,心里五味杂陈,像喝了一杯好茶,回甘悠长,又像挨了一记闷拳,隐隐作痛。这样的电影,值得多看几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