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邺风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心中悟出始知深

——《闲逸一悟》读后有感

□李昌奇

小满时节,麦香氤氲。《闲逸一悟》经作者张兆阁先生之手传于我。花了十几天时间,我怀着敬佩的心情,认真拜读了这部沉甸甸的书。

读文识人,品文知心。回头一瞥,与兆阁先生相识已经16年了。每次聆听他的教诲,以及与他真诚而友善地交谈时,我总能从他那洋溢着灿烂笑容的脸上感受到一种别样的温暖与美好。作为组工干部,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坚持写作,多年来笔耕不辍,先后发表了大量诗歌、散文、评论、随笔等,受到读者朋友的喜爱。品读这部作品集,感觉如春风拂过,从广袤的麦田一路吹来,散发着新麦的清香与泥土的气息。

天道酬勤,力耕不欺。透过文字,我分明看到,对文学创作的酷爱已经成为先生生命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30个春夏秋冬,他的笔墨从学校到机关、从乡村到城市、从过去到当今,生动记录了工作、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忙完每天的工作后,他便会躲进书房,埋首案头,日积月累,成就了今天的这本著作。那一个个有温度的文字如同农民一犁一耙翻出来的泥土、园丁一枝一叶修剪出来的苗木,从中能感受到先生滚烫的心血和汗水。

一本好书犹如一盏明灯,既照亮了我们的人生前路,也温暖着我们的内心深处。书里收集的文章我拜读过一部分,有一些在未发表前先生就给我看了,说是征求意见,但我非常清楚,以自己的水平,只有学习和敬仰的份儿,哪有提意见的能力?然文人视作品如稀世之珍宝,一般不肯轻易示人,能在没有发表前给我看,这份情谊就已经让我非常感动了。纵观先生的作品集,我们可以发现哪些闪光点呢?

一是“真”。何谓“真”?以我粗浅的理解,便是“修辞立其诚”。写作尤其需要“诚”,即以一颗虔诚之心,用活生生的文字,关照天地与万物、自己与众生。因为率真、爱凝聚在作者的心中,也就自然流露在作者的笔端。没有真情的浸透,作品就不会有动人心魄的力量。无论涉及什么内容、选用何种题材、突出怎样的主题,先生总是以一颗真善美的心去观察生活、再现生活,总是以一种积极向上向善的态度去绘景传情、咏物抒怀、感悟人生。因此,他的文章就有了深刻的思想、丰富的内涵。无论《学会感恩》《一张弓的好坏》《信任与责任》,还是《与女儿论球》《关于“场”的话题》《时代的雕像》,他都以一种与世无争的超然境界、一种对生命的感恩之心,引发对工作、对自然、对生活的理性思考,读者能从中窥见他的谈吐、风骨乃至他的学养、境界。毫不夸张地说,作为一个“时代的歌者”,他尽了职,也非常称职,以嘹亮的歌喉吟唱出了浓浓的家国情怀。

二是“散”。读先生的文章,发觉其中总有“我”。这个“我”,或是一种感悟、一种体验,或是一种见识、一种胸襟。在《学会坚持》《母亲的“憨人观”》《长城这样铸就》等作品中,叙事说理、写景抒情可以随意穿插、收放自如,犹如天马行空,显出一种行云流水般的自由和洒脱。从表面上看,先生运笔如风,不拘成法,似乎散漫无章,行文时断时续,时而勾勒描绘、倒叙联想,时而感情迸发、侃侃议论,然笔下作品的“神”却是始终不散的,是首尾一贯的,是以表现他的思想、感情、抱负为目的的。这一点,可以从《庭院里,那棵老枣树》《信念之歌》《价值》等作品中体现出来。人如其文,文如其人,他的文字干净通透,有温度、有余地、有分寸感,为人更是如此。他农民出身,乐观奋进,性格豪爽,所以能够在一种自由自在的心灵状态之中保持本色,活出真我。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他任何时候都不忘初心、敬业乐业,故所创作的文章能立意高远、直抒胸臆,传达的都是满满的正能量。

三是“趣”。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库切有一句名言:“所有的自传都在讲故事,而所有的创作都是一种自传。”先生的作品也不例外,其实就是他的“自传”,完全呈现的是“本我”状态。无论是叙述他的工作、他的家人、他的乡亲还是他的乡愁,都没有信口开河、哗众取宠,都是一任自然、“趣”贯其中。而这种“趣”是我们渴求的,是“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东西。在《易园寄情》《沁园春·红色大别山》《长沙三题》等作品中,写景见情趣,叙事有事趣,论理、状物又充满理趣、物趣。他用自己独特的视角,通过细致观察、独立思考,用平静克制的文字娓娓道来有血有肉的故事。同样是由浅入深,他从自我的人生阅历出发,特别是为祖国大好河山所写的随笔,往往寥寥数字,便点化出一个澄澈空明的诗意境界。他将写景和记事融为一体,写出一派闲情、闲趣、闲致,总能将读者带入一方或诗情浓郁、画意丰沛,或妙思联翩、奇趣盎然的天地,让人在为他的生命体验和心路历程所折服的同时,也如品味陈年佳酿一般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闻道犹能以身求,心中悟出始知深。好在大道不孤,我们求索在路上。字里行间带着阳光般的温暖,那是一种亲和力,更是一种风范。先生以一颗饱满炽热的心对待生活,对待学习与工作,对待遇见的一切,无形中给人以更深的认识和感悟。我非常喜欢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的那句名言:“我思故我在。”一个人最终能走多远取决于他能看多远,要知道心在哪里,收获就在哪里。灯下,我慢慢合上《闲逸一悟》,此时的窗外万籁俱寂,只有明月洒下温润的月光,一缕缕流泻而下,给予黑夜无尽的馈赠。然来日方长,一切在生长,万物皆可期。而我心中仍在咀嚼那句话:“翻开手中书卷,看亲情如灯,在悄无声息中照亮我们生命的每一个角落。”

静观自得,为人旷达,从政自律,处事严谨,为文有道,当师先生也。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