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林州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一对好兄弟 情定红旗渠

□本报记者 刘剑昆

在红旗渠畔的林州市黄华镇魏家庄村,流传着李家两兄弟李兆成和李福山情定红旗渠的传奇故事。在红旗渠建设的号角声中,他们不畏艰险,战天斗地,用青春热血书写了动人的篇章。4月5日,记者在这里采访了他们的故事。

“修建红旗渠时,魏家庄和相邻的宋家庄还是一个大队,名为宋家庄大队。在李家兄弟中,李兆成排行老二,李福山排行老四。”魏家庄村党支部书记李明生介绍,“在红旗渠建设中,李兆成、李福山这样的平民英雄以平凡中的坚守、生死间的抉择,汇聚成改天换地的磅礴力量,激励着我们建设美好家乡。”

李兆成:修渠时舍己救人 渠成后忠贞坚守

李兆成的故事,如太行山岩般刚烈悲壮。他的一生,既有推开工友、舍己救人的伟大壮烈时刻,也有身残志坚、默默奉献的平凡奋斗岁月。

1960年元宵节,饱受缺水之苦的李兆成在多次争取后终于踏上魂牵梦萦的修渠工地。作为爆破手兼安全员,他在隧洞里度过了七百多个日夜。

1962年的一天,命运的考验突然降临。在进行隧洞作业时,他敏锐地察觉到穹顶土石松动,生死瞬间,他毫不犹豫地大喊着推开正在出渣的桑根生和其他民工。就在众人跑向安全区的刹那,磨盘大的圆石裹挟着碎石土块如雷霆般轰然砸落,李兆成立刻被掩埋在漫天飞尘之中。

桑根生惊魂未定地转身,只见岩石堆里中伸出一只带着鲜血的手。身受重伤的李兆成就像一脚踩进了鬼门关,生死未卜。在工地医院里,面对每天来探望的领导,医生无奈地说:“没希望了,趁没咽气送回家吧。”没想到昏死的他突然喉头颤动,呢喃着“修渠——放炮”指挥部毫不犹豫,立即将他送往百里外的野战医院。

经过一段时间治疗,李兆成出院回家,却高兴不起来,一条腿废了,再也不能去修渠。妻子秦二妞安慰说:“活着就好,渠马上就修成了。”转过身,这个刚强的女人却抹了抹泪。

李兆成回家后的日子比住院时更难熬,那个曾经健壮的汉子,如今小便失禁只能用猪尿脬绑在腿根引流,冬天棉裤常常结着冰碴,夏天身上总带着不散的尿骚味。村里人都支持队里每年补助李兆成360个工,一家人可以吃到当时社员的口粮平均数。可李兆成心里过意不去,伤愈后的他拒绝成为“废人”。他说一条腿废了,一双手没废,一张嘴没废,不能白挣工,三番五次要求干活儿。开始大队里让他护林、撵鸡、护夏、护秋、麦场巡夜,一个残疾人比正常人还认真负责。村里修小水库,他去工地喊夯,高门大嗓喊得欢。水库建成后,他坚决要求和老伴一起守护水库,旱时浇地他们放水,库水少了他们从红旗渠引水。平时他们巡库巡坝,除草固堤,劝阻冒险的游泳者和不懂事的孩子们。

看水库几年老伴因胃癌去世,李兆成继续尽心尽力守水库,3年后他也去世。按他的遗愿,后人将他安葬于小水库和红旗渠之间的山坡上。可敬的李兆成,死也要守着他心心念念的红旗渠。

李福山:红旗不能离开宋家庄连

“红旗不能离开宋家庄连!”早在2007年7月记者采访他时,他说的这句话跟他的硬汉形象一样,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年他78岁,身体硬朗,谁也没想到第二年就病逝了。

从红旗渠工程开工便投身建设。作为宋家庄连的连长,他带领队伍在悬崖峭壁间鏖战5年。

“伟大的1960年,大办水利开了端。县里召开代表会,代表纷纷发了言。十年就有九年旱,不解决水利问题是白谈。因此定下三库一条渠,县委下了动员令……”李福山记忆力好,当年红旗渠开工做宣传动员时流传的快板一直烙印在他心里,随时可以脱口而出。

修渠时,李福山担任宋家庄大队副支书,带着宋家庄连上了红旗渠工地。在天险鹦鹉崖攻坚中,宋家庄连、桃园连、郭家庄连是三个主攻连。因为这三个村的人都生长在太行山中,最了解山的本性,更重要的是骨头硬,能吃苦,在工地上,宋家庄连是响当当的“钢铁连”,每一次任务完成得都很漂亮,奖给标兵的红旗一直跟着这个连,在工地上猎猎飘扬。

总干渠修到如今的任村镇圪针岭段时,李福山的父亲病逝。李福山请假回家奔丧。几天后,当他回到工地,发现红旗竟然被别的连夺走了。他说:“不行,红旗不能离开宋家庄连!坚决把红旗夺回来!”10多天后,宋家庄连又把红旗夺了回来。

修红旗渠一干渠的黄华桥时,宋家庄连又打了一个漂亮仗,当时的城关公社奖给了宋家庄连1.5万公斤粮食,两千多块钱。宋家庄村的人上渠不用带粮食,回家时还能分到粮食,大伙儿的热情都很高。在红旗渠工地,别的连队粮食多是不够吃,可宋家庄连的粮食吃不完。

1966年4月20日,红旗渠三条干渠通水典礼大会上,宋家庄连被表彰为特等模范连,李福山被表彰为甲等模范。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