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扁担,两肩风雨,79载为民路。自1946年林县石板岩供销社职工“一根扁担创家业”以来,一代代供销人用肩膀挑起物资、用脚步丈量民心,将这一艰苦奋斗、服务“三农”的精神火种绵延至今。在新时代背景下,林州市供销社以创新实践赋予“扁担精神”更丰富的内涵,使其持续焕发蓬勃生命力。
一根扁担,挑起山区百姓期盼。林州市石板岩镇山路崎岖、交通闭塞。供销社职工肩挑扁担,翻山越岭为分散居住的村民送去农具、盐油等生活必需品,再收购山货助农增收。“大雪封山时,供销社的人蹚着雪来,扁担上都结着冰碴子!”80岁的村民王大爷回忆道。据统计,1963年至1973年石板岩供销社职工每年累计步行超10万公里,用扁担运送物资逾千吨,“铁脚板”“活地图”成为他们的代名词,1974年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纪录片《扁担精神赞》生动地记录了他们工作的艰辛和热情。
与时俱进,精神传承形式创新。随着乡村公路通达、电商普及,扁担虽逐渐“退役”,但精神从未褪色。近年来,石板岩供销社搭建“数字扁担”平台,通过线上订单、物流配送、直播助农等方式,将服务半径从山区扩展至全国。2023年,该社助销本地农产品1.2亿元,培训电商新农人300余名。“‘扁担精神’不仅是体力劳动,更是心系群众的责任感。”市供销社主任侯爱林表示。
薪火相传,凝聚乡村振兴合力。如今,林州市将“扁担精神”融入基层党建和新时代文明实践。党员干部组成“新扁担服务队”,定期下乡送技术、解难题;中小学开设劳动教育课,学生体验扁担挑粮,感悟艰苦奋斗传统。79年来,“扁担精神”已从行业符号升华为全市的精神坐标,激励干部群众在乡村振兴中接力前行。
从扁担到鼠标,变的是工具,不变的是为民服务的初心。新时代的“扁担精神”,正以更丰富的载体,继续书写“江山就是人民”的生动篇章。 (马东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