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林州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血洒上甘岭 英雄永不朽

——记林州籍革命先烈崔凤楼

□本报记者 刘剑昆 郭荣

清明时节,红旗渠畔的一处墓地,村民们肃立默哀,悼念和缅怀抗美援朝英雄崔凤楼烈士,寄托深深的哀思,表达崇高的敬意。

这里仅仅是乡亲们为烈士设置的一座衣冠冢,英雄牺牲后,他的遗骨被埋在朝鲜的五圣山。虽然远隔万水千山,家乡人一直把英雄的名字铭刻在心中,代代传唱英雄的故事。70岁的老党员崔福锁和崔银太都是红色精神的忠实守望者,他们时常将崔凤楼的英雄故事讲给身边人听,让英雄的精神在岁月深处扎根、发芽。

崔凤楼烈士是林州市黄华镇宋家庄村人,1926年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入伍随刘邓大军参加解放战争,后转战云南扫匪升任二野15军45师135团机炮连连长。1951年入朝参加抗美援朝作战,先后荣获“为民立功”“功上加功”“人民功臣”等荣誉。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打响,在敌众我寡,环境恶劣,补给异常艰难的情况下多次打退敌人进攻,为了粉碎敌人的疯狂反扑,坚守阵地,崔凤楼不顾敌人火力封锁,舍生忘死,毅然冲出战壕,怀抱机枪扫射,才将近距离直逼阵地的顽敌击退,却不幸被倒地的鬼子射来的罪恶子弹击中脑部而壮烈牺牲。

出身贫寒 投身革命

崔凤楼出生贫苦,行侠仗义。长到十六七岁,正值村里兴起抗日儿童团,他担任儿童团团长。由儿童团长,变成了民兵排长。慢慢地,他由一名抗日积极分子,变成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1946年,崔凤楼随刘邓大军南渡黄河,转战豫西,挺进伏牛山脉,插入敌人心脏。历经洛阳战役、郑州战役、淮海战役,攻克宿县,围歼黄维集团。1949年2月作为二野先遣军首先突破长江天堑,横扫闽、浙、赣,激战广东、广西,解放云南。1950年到西南剿匪。

1951年3月,已是连长的崔凤楼拜别了父母亲人,跨过鸭绿江,作为第二批志愿军入朝参战。

抗美援朝 英勇无畏

入朝后,崔凤楼就加入了志愿军对“联合国军”的第五次战役。正是在此次战役中,崔凤楼连立了三次功,前线的立功喜报接连传回家乡。小山村沸腾了,村公所敲锣打鼓把刻有“为民立功”“功上加功”“人民功臣”的功臣牌匾依次送到崔凤楼家中。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打响,崔凤楼所在的15军担当了这个历史重担,站在了保卫共和国的最前沿。崔凤楼带领的机炮连,就在这个前沿阵地上。

机炮连的营长刘子清也是林州人,他曾回忆那场激战和崔凤楼壮烈牺牲的过程。

上甘岭上所谓的“联合国军”组织了7个步兵营18个炮兵营,50架飞机,出动了王牌军,其中的美七师参加过二战,曾在太平洋上和日军激战,建立累累功勋。韩第十七师是韩军最精锐的部队,配合美军参与过多次重要战斗,深得美军信任。志愿军在597.9高地和537.7高地只布防了两个排的兵力。炮弹排山倒海般地压过来,3.7平方公里的山峰被削去2米,满山遍野在燃烧。

因为炮火的封锁,前方和后方完全断绝联系,敌众我寡,得不到增援,后勤补给极其困难。阵地几次失守,又失而复得。每次易手都要经过天翻地覆的炮击和天昏地暗的搏杀。山上尸横遍野,鲜血染红了高地。

当时崔凤楼是机炮连连长,带着通讯员黄继光坚守阵地。那天下午3时,天上飘起雪花,能见度很差,在短暂的战斗空隙中,十几个战士围坐在一起吃炒面,这时正在前沿机枪阵地观察的崔凤楼突然发现敌人有异常行动,发出信号,并且扭正枪口,等待敌人靠近。刘子清立即发出射击命令。敌人逐渐暴露在阵地前,发疯般地向阵地猛攻。当敌人冲至距离阵地前沿只有30米左右时,崔凤楼带领战士使用机枪、步枪、手榴弹一起向敌人打去,敌人的反扑被迅速打压下去。可是疯狂的敌人再次冲过来,而且一次比一次更疯狂。眼见众多敌人逼近阵前,重机枪射击,机枪的枪管移动受到限制,这时崔凤楼跳出战壕,抱着机关枪,双眼圆睁怒吼道:“老子给王八孙子拼了!”同时,双手搬动机枪向敌群横扫过去,终于把敌群压下去了。正当崔凤楼跳回战壕时,一个被打伤的鬼子从死尸堆里朝崔凤楼的后背打来罪恶的一枪,崔凤楼倒在血泊中。

“连长……凤楼……连长……”

上甘岭四周传来阵阵回声,崔凤楼胸膛里殷红的鲜血染红了上甘岭的泥土,阵地保住了,崔凤楼永远躺在了上甘岭的土地上。最终通讯员黄继光把崔凤楼的尸体背了回来。

精神传承 激励后人

“崔凤楼打仗十分勇敢,神态自若,把机枪抱在怀里打,无人能比,全团上下都称他是大英雄。”刘子清说,崔凤楼被命名为“杀敌英雄”。

岁月的车轮滚滚向前,崔凤楼烈士已然远去,但他的故事如同永不褪色的旗帜猎猎作响。崔福锁与崔银太讲述的每一个片段,都在新一代林州人的心中埋下了信仰的种子。这些种子在红色精神的滋养下,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