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 璐
近年来,北关区人民法院着眼于辖区重点产业建筑业的发展,打造建筑业巡回法庭,做深做实能动履职并深耕诉源治理,不断提升办案质效、延伸司法服务,多措并举跑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加速度”。
“我方已经按约定交付了设计成果,但对方收到后就好像从来没发生过这件事一样,面对近百万标的额的合同,再怎么催都不肯履行付款义务。”在办理一起建设工程设计合同纠纷案件时,原告在提交立案材料和保全申请书时对该院法官说。
原来,2022年,某房地产开发公司与某建筑设计公司签订《民用建设工程设计合同》,将某小区建设项目设计方案工作交由某建筑设计公司开展。合同签署后,某建筑设计公司按期交付设计成果,因项目内部变动等原因,两公司又重新签订了一份设计合同。在某建筑设计公司依约完成设计成果并交付后,某房地产开发公司却拒不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付款义务,某建筑设计公司多次催要无果后向法院提起诉讼,并请求依法对某房地产开发公司名下的财产采取保全措施。
该院法官在收到原告某建筑设计公司提交的保全材料后,立即进行审查,认真了解双方企业的经营状况,审慎评估保全措施对企业经济的影响。对于符合条件的保全申请,承办法官及时对被告某房地产开发公司名下账户裁定冻结并送达保全裁定书。由于双方都是规模较大的企业,直接对被申请人的财产进行冻结不利于企业的正常经营,也无益于营商环境的优化。
秉持着“如我在诉”的理念,承办法官设身处地站在企业角度思考问题,决定采用“保全+调解”的方式,在保障原告权益得以实现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对被告企业的经营造成的损失。于是,在保全完毕后,承办法官第一时间通过电话联系被告,了解其对原告起诉的意见和未能付款的原因,语重心长地对被告说:“冻结账户可能会给公司今后的正常经营和商业声誉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不如拿出诚意与原告进行协商,这样不仅可以缓解双方矛盾,也不影响今后的合作。”之后,承办法官将与被告的沟通情况以及被告诉求告知原告,分析双方存在的问题症结、法律规定和解决方案。最终,经过承办法官的耐心疏导和释法析理,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原告同意将被告名下的账户解除冻结,被告也履行了案款,双方矛盾纠纷就此圆满化解。
打出“保全+调解”组合拳,是该院坚持能动履职、深耕诉源治理、助力辖区营商环境的一个缩影。该院针对涉企案件推行“绿标签”制度,实行“五优先”机制,即优先立案、优先送达、优先开庭、优先裁判、优先执行,使涉企案件审执驶入“快车道”,有效减轻涉诉企业诉累,使企业权益得到快速兑现。
下一步,该院将继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打造专业化建筑业案件审判模式,综合运用调解、保全等手段,坚持诉调结合、以保促调,提升涉企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能力,高水准服务企业良性运转,以法治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为辖区法治化营商环境发展注入强劲司法动能,为市场健康稳定发展提供司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