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法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王天富:

做对党忠诚的践行者(人民公安从这里走来)

正在接受记者采访的王天富

□本报记者 王晓楠 文/图

王天富——一个从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烽火硝烟中成长起来,又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公安局机关的建立和发展的老民警,他是安阳公安事业的亲历者、见证者。11月20日,记者见到王天富时,眼前这位头发花白的耄耋老人腰背挺直、面色红润,说话中气十足。

炮火纷飞中坚定红色信仰

1933年出生的王天富,7岁便父母双亡,在邻居的接济下,他饥一顿饱一顿地活了下来。一次,解放军部队来到村里临时驻扎,王天富帮忙烧火做饭。战士们教他识字、给他讲故事,并管他吃饭。小小的王天富从一身身军装中感受到了别样的温暖,第一次萌生了参军的想法。15岁时,在组织的关怀下,王天富成功入伍,这一年,是新中国成立的前一年,也是王天富红色信仰的起点。

参军第三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王天富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成为一名志愿军战士。1950年的冬天,他跟随大部队到了朝鲜,成为一名“汽车队”后勤战士,开启了他在战场上硝烟弥漫、枪林弹雨的生活。

“我真的不愿意提起战争,因为战争太残酷了……”说出这句话时,王天富抹了一把眼泪。“那时的朝鲜犹如荒境,漫天的敌机在低空中交替飞行,房屋沦为砂砾,地面上的树木被炮火烧得乌黑,一个个数米深的弹坑将地面撕裂……那是我第一次见到战争的残酷,说不怕是假的,每天我都在心里跟自己说,保家卫国,就是要不怕牺牲、不怕流血!”当时,他和战友们的食物只有干硬的炒面和土豆,吃得噎着了就抓一把雪水咽下。战场很无情,王天富数次死里逃生,也因此落下了一辈子的病根,他的腿曾经在零下40摄氏度的天气里冻伤,如今气温一变冷,他的腿就会疼痛难忍。

“跟那些死去的战友们比起来,我已经特别幸福了!”在讲述抗美援朝经历时,王天富几度哽咽,但仍然能从他的话语中感受到他与战友们英勇顽强、舍生忘死、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战争能取得胜利的重要支撑,也是后来支撑他转战公安战线仍然不辱使命的红色信仰。

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字,抗美援朝胜利结束。1958年,王天富和战友们把朝鲜所有的铁路修好后全部撤回,此时的他已经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从警道路上铸牢忠诚警魂

1959年,王天富转业至安阳县委,随后被分配至安阳县公安局前身——安阳县军管会,直到1994年离休,在30多年的时间里,王天富的身份从司机转变为治安特派员,从后勤保障部门到通讯部门。虽然他一直在基层工作,管理对象只是车辆和对讲机,王天富却毫无怨言,始终兢兢业业、履职尽责,用实际行动将对党的忠诚写在每一个工作岗位上。“我不爱抽烟,也不爱喝酒,一年365天,我几乎360天都在上班!”他自豪地说。

后勤、通讯工作虽然比不上破案轰轰烈烈,但在那个年代也是工作开展的关键。20世纪70年代初,民警办案基本靠走路,路途远一点条件好一点,会给民警配一辆自行车;刑警队办案往往一去就是好几天,很多时候都需要在案发地“安营扎寨”,王天富作为后勤保障民警,便带着厨师和锅碗瓢盆,支起大锅保障民警食宿,办案需要几天,王天富就跟着待几天。“那个时候,不考虑条件艰苦不艰苦,只要完成任务、破了案就行。”王天富笑着说。

随着公安工作的发展,王天富的职责范围也不断扩大,他管着全县22辆车、50部对讲机,每天都需要通过对讲机调度各派出所,有什么突发情况也要通过对讲机联系。从接手到离开公安队伍,王天富工作上从未出过错。“咱们县局的通讯工作干得好,还拿过一个集体三等功,领导们都认可!”对于自己的工作,王天富说得很少,但做得很多。

王天富说,无论是在军队还是公安机关,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持“对党的忠诚”,在公安工作中,把自己的职责履行好,工作高标准干好,就是对党的忠诚。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