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凤燕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一种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以发热、出血、充血、低血压休克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严重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起病急、进展快,若救治不及时可引起死亡,近年来通过早发现、早诊断、及时治疗,重症率和病死率显著降低,已由10%降为3%~5%。
一、宿主动物与传染源
我国有53种动物携带汉坦病毒,主要是啮齿类:黑线姬鼠、褐家鼠、大林姬鼠等,人不是主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呼吸道传播:这也是最主要的一种传播方式,主要通过吸入携带病毒的啮齿类动物(主要是鼠类)的排泄物和分泌物(尿、粪便、唾液)的气溶胶传播。
直接接触传播:直接接触携带病毒的啮齿类动物排泄物、分泌物,病毒经由破损的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
消化道传播:食入被携带病毒的啮齿类动物排泄物、分泌物污染的水和食物,可能造成汉坦病毒经口腔或消化道黏膜侵入人体。
媒介传播:带病毒的革螨、恙螨通过叮咬人体也可传播流行性出血热。
母婴传播:孕妇感染汉坦病毒,存在通过胎盘将病毒传给胎儿的风险,但未见其他“人—人”之间直接传播的报道。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病后能获得持久性免疫,再次感染发病者罕见。
四、流行特征
地区性:主要分布于亚洲。我国流行范围广、病死率高,危害较大。
季节性和周期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有明显高峰季节。其中,黑线姬鼠传播者流行季节以11月至次年1月为高峰,以5月至7月为小高峰;家鼠传播者流行季节以3月至5月为高峰。
人群分布:以男性青壮年农民和工人发病较多。
五、临床表现
典型的出血热病例主要表现为发热、“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红”(面红、颈红、前胸红)、出血、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腹泻)和肾脏损害等,可以用四句话来总结,“高烧脸红酒醉貌,头痛腰痛像感冒,皮肤黏膜出血点,恶心呕吐蛋白尿”。典型的出血热临床表现有五期经过: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严重者可并发尿毒症、肾功能衰竭、颅内出血、肺水肿、脑水肿等,可导致死亡。
六、预防措施
接种疫苗:接种疫苗是个人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有效措施。
灭鼠和防鼠:灭鼠是防止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的关键,在流行地区要大力组织群众,在规定的时间内同时进行灭鼠。灭鼠时机应选择在流行性出血热流行高峰前(5月至6月和10月至12月)进行。春季应着重灭家鼠,初冬应着重灭野鼠。
灭螨防螨:要保持屋内清洁、通风和干燥,经常用有机磷杀虫剂喷洒灭螨;清除室内外草堆。
加强食品卫生:做好食品卫生、食具消毒、食物保藏等工作,要防止鼠类排泄物污染食品和食具;剩饭菜必须加热或蒸煮后方可食用。
做好消毒工作:对发热病人的血、尿和宿主动物尸体及其排泄物等均应进行消毒处理,防止污染环境。
注意个人防护:不直接用手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不坐卧草堆,劳动时防止皮肤破伤,破伤后要消毒包扎。在野外工作时,要穿袜子,扎紧裤腿、袖口,以防螨类叮咬。
(作者系安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生物检验副主任技师)
本栏目由安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安阳市健康教育所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