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娟
北京市怀柔区燕山南麓有一所城乡一体化学校——九渡河小学。校长于海龙初到这个学校的时候,“校园没有活力”是留给他的第一印象。学校缺乏活力、教师没有劲头、学生兴趣索然,是让很多校长头疼的问题。那么,怎么办活一所学校并让学校由内而外散发勃勃生机呢?九渡河小学的做法会给我们很多启示。
重新布局空间
让学生爱上学校
重新布置学校空间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爱上校园、爱上学校,然后在爱校园和学校的基础上促进他们爱上学习。这是一种用环境改变心境、用心境促进成长的良性循环模式。
九渡河小学原来被教师车辆占用的和其他荒废的校园场地,暑假经过改造变成了足球场、攀岩墙、活动区、阅读区、养殖区以及各种工坊,学校布局的改变让农村孩子对身边土地、环境的认知缺乏以及运动不足、生活体验不足的情况得到改善。运动场地大了,孩子们玩耍的地方就多了,课间十分钟和体育课有了勃勃生机。孩子们能直接参与的实践活动区和工坊多了,激发了他们用眼、用脑、动手、动口等全感官体验学习潜力,使综合实践课有了活力。图书进教室、进走廊以及学科教学参与主题活动设计等,使国家课程落实与乡土教材结合更加有动力和活力。
学校空间布局的重新定义,让孩子们参与其中、乐在其中,真正实现了于海龙所期望的那样:让孩子爱上校园、爱上学校、爱上学习。校园的重新布局,不但让师生眼前一亮,而且是从学生的需要、教师的需求出发,服务教学、服务教育。就像于海龙所说,“学生需要的就是最好的。”“我们的资源要用到离学生最近的地方。”
这一点不仅体现了教育家杜威“以儿童为中心”的思想,体现了教育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社会获得价值的特点,也包含杜威“学校即社会”的观点。因为对人的教育从出生时就开始了,是与生俱来的,并在社会的大环境里随个人的发展而不断熏染意志、养成习惯、锻炼思想、激发感情、形成情绪等,是一个不断变化和不断整合的过程,是对固有文化资本的继承。
在课程上下功夫
让教育活起来
课程的开发,是一个彼此合作的过程,是学校和教师、教师和学生、学校和社会、教师与家长等的合作过程。九渡河小学对于学生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脚下有根、胸中有志、眼中有光、人生有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让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并与教师的绩效挂钩。正是学校的这一举措,驱动了教师发展的内驱力,从根本上促进了学校的活力改变。
学校是一个由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等共同组成的社会性集体,性质独立,又和社会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在这个集体里,领导的作用是引领,真正活力的源泉在教师。九渡河小学以课程开发为抓手,促进教师思考活力教学,促进学生参与活力体验和学习过程,激发学校的活力发展。这样一来,教师结合多方力量,开发了豆腐坊的豆腐制作课程,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对豆腐制作技艺固有文化的了解和传承,学会计算、观察和记录,学会合作交流,实现一个活动多学科良性促进的效果;开发轧染手艺课程,了解染色、固色的原理以及伸手可取的天然材料,对故土认可之情的培养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实现;开发养殖区、种植区以及建筑区等,均能让学生在充分动脑思考、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掌握书本知识,收获赖以生存的社会自然知识。
同时,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学校面向社会招募乡土人才,其实是实现学校内部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实现学校和社会合作上的信任,这种彼此的信任也是促进学校良性发展、活力发展的动力之一。
总之,万般理论离不开热爱,万般教育离不开社会。结合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一书,我对“学校是一种社会组织”“教育是社会生活的过程,而不是生活的预备”的观点十分认同。九渡河小学蝶变的过程,正是重视学生当下社会生活教育的过程,着眼于当下,才能放眼于未来。
(作者单位:市梅东路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