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生
1975年1月7日晚,运载安阳新兵的军列在锦州兵站刚刚停稳,接兵排长就告诉我们:“什么都不要带,只带上牙缸赶快下车吃饭!”初次出远门,我们大都很听话,拿起牙缸列队向兵站跑去。我边跑边嘀咕:“去吃个饭拿牙缸干什么?”
兵站食堂不大,当晚又没电,每个餐桌上只点着一根小蜡烛,光线本来就暗,烛光又随着人流来回摇摆,使得光线更加昏暗。新兵蜂拥而至,食堂被挤得水泄不通。排在后面的还没轮到吃饭,上车的集合号就响了。我第一次跟着如此多的陌生战友出远门怕掉队,顾不上吃饭就往回跑,正跑着听到接兵排长大声喊:“没有吃饭的,赶快用牙缸挖饭到车上吃!”这时我才恍然大悟,拿牙缸还真有用。我返回去挖了一缸子米饭,顾不上盛菜就向车站跑去。可也有不听话没拿牙缸的,只好饿肚子了。从此,军用牙缸就与我结下了不解之缘。
军用牙缸在部队不是只有漱口一项功能,它还担负着生活中的多重任务,比如平日或客人到访可做茶杯,连队会餐、战友小聚可做酒杯,战备、行军拉练可做餐具等,用处不容小觑。
掐指算来,我从1975年1月3日穿上军装领到军用牙缸到现在已经47年了。47年间,我脱了军装换洋装,工作单位调换了一个又一个,家搬了一次又一次,手机淘汰了一部又一部,唯独军用牙缸一天也没有离开过我。
伴随我度过了47个春秋的它,与我一样步入了老年。它早已伤痕累累,底部的4个洞补了无数次,放在家里与那些现代化的生活用品相比显得很另类,属于淘汰的老旧物件。但在我眼里,这4个洞与牙缸的口正好组成一幅完美的奥运五环图,寓意老年人的生活也要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
看到它,我仿佛又听到了军营早晨嘹亮的军号声。连队出早操,脸盆、牙缸、牙刷、毛巾也像出操的士兵一样,“立正”“向右看齐”,整齐划一摆放好。如今,每当早晨拿起军用牙缸洗漱时,当年连队火热的生活情景就浮现在眼前。那种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生活场景真是令人难以忘怀。
看到它,我仿佛又回到了绿色的军营。那一幢幢整洁的营房,那一排排翠绿的小白杨,那一片片平坦的训练场,那一条条通往营区的道路,那一声声练兵场上的喊杀声又呈现在眼前、响彻在耳旁。
现在,盛世太平,岁月静好,那是因为有几代军人的负重前行。倘若哪天祖国一声召唤,我和这位无言的“战友”一定会和全国千千万万的退役军人一样,义无反顾地重返部队,并肩战斗,为人民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