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邺风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送你一汪碧水

□桑明庆

这汪碧水的魅力太大了,总是在吸引着我,时不时让我走近她,与她亲密接触。走近她,欣赏她的柔美,领略她的灵性,感悟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

这汪碧水是被家乡人称作“小西湖”的磊口水库,位于老家村西二里多地,她的水源来自汾洪江。

汾洪江发源于太行山脚下。一股涓涓细流携带着太行山的朴实与坚毅,一路向东而去,从我家门前欢歌流过,随后,九曲十八弯穿过太行山余脉,与洹河交汇。汾洪江、洹河这对弟兄携手共进,飞着浪花、滚着波涛,缠绕着经过古城安阳,再后,清清河水与卫河拥抱,三兄弟阔步向前,长驱直入到达天津,注入渤海。谁能想到,这涓涓细流在经过长途跋涉之后,最后到达汪洋大海,真是“千条江河归大海,万朵红花向阳开”啊!

听老人说,很早的时候,汾洪江水源充沛,常年碧波荡漾,曾有过船帆林立、百舸争流的繁荣景象。来往的船只把山里的矿石、木材、山货运往下游的曲沟集、彰德府、大名府甚至更远的天津卫,再把油盐酱醋茶等生活用品带到山里来。真是一条河水养活了两岸百姓,一只船帆富有了一方天地。

站在太行山巅遥看,你会看到汾洪江、洹河,如果天气晴朗的话还能看到卫河,它们连接成的百里河流如一条飘逸的玉带,从太行山飘飘洒洒直奔水天一色的大海。两岸林木似涛,景色似锦,春之绚丽、夏之蓬勃、秋之丰硕、冬之凝练尽显人们眼前,真是一幅难描的图画。

汾洪江为磊口水库的兴建提供了有利的前提条件。1958年,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水库开工了。听父亲说,那时全公社30个大队都派了民工参加,一时间,工地上人山人海,好不壮观。推车的、挑担的、抬筐的、背篓的,个个唯恐落后。放炮声、喊夯声、打钎声甚至歌声,把整个工地震撼得在摇晃。真让人不明白,在那个物资极其匮乏的年代,人们在填不饱肚子的情况下,哪来那么大的力气昼夜不停地干活。每当父亲讲起修水库的场景时,我的儿子总会说:“爷爷,你不会是在扎古(编故事)吧?”

时光奔跑,进入20世纪70年代初,水库进行了一次加固和扩建。对此,我已有了记忆,工地上真像父亲说的那样人山人海,白天黑夜不停地干活。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抬夯的情景和像唱歌一样的抬夯号子。夯是石头做的,四四方方、规规矩矩,像是一件艺术品。它每面大约有两拃长,上面四个角凿有四个小窟窿,用来系四条不粗不细的麻绳,让人拽住绳子往上用力抬。朝上一面的中间凿有一个直径和深度都约莫有半拃的孔,用来安插一根半人高的木棍,这根木棍的功能是负责掌握夯的方向和高度。细细观察石夯的外观,再琢磨一下它的性能,不得不佩服它的发明者,四角的四个人相当于动力,好像是汽车的四个轮子,负责把扶木棍的好像是掌管汽车方向盘的司机。抬夯时,把扶夯把的人大声高喊:“同志们,抬起来夯了!”接着,四角的四个人喊:“夯了!”随即,四个人攥紧麻绳,身体向后倾斜,用力拉紧往上抬。此时,抬夯的整个形状像一朵盛开的花朵,四个人像向外翻开的花瓣,四条绳子像四条花蕊,又像是在空中绽放的四条彩虹。石夯在抬夯号子中带着呼呼的风声,瞬间被抬起一人多高,随后迅速落下,重重砸在下面的土层上,发出咚的声响。这声响像晴天里的霹雳,震得大地颤抖、人心撼动。远远望去,长长的大坝上,上百盘石夯在人们的拉动下,上下飞舞,起落不停,真像一个个跳动的音符,蔚为壮观!再仔细听那抬夯号子,如歌如曲,很有特色。我不懂简谱,不能用曲谱表达出来,但那号子之词我却记在了心里。这词有固定的,也有喊号子的人即兴创作的。固定的词往往是在抬夯开始时喊,或者是一时想不起其他词的时候喊,由负责掌管“方向盘”的人喊。词是这样的,“同志们抬起夯哩!”“夯哩格夯哩!”“一夯挨一夯哩!”“夯哩格夯哩!”“不能隔了夯哩!”“夯哩格夯哩!”“夯夯都要砸实夯哩!”“夯哩格夯哩!”有即兴创作的,看到什么喊什么。“小河流水长哩,哗啦哗啦响哩,河水可浇地哩,又能洗衣裳哩!”“路上有个小姑娘哩,穿着花衣裳哩,挎着荆条篮子哩,到家去看娘哩!”“坝上人流长哩,个个干活忙哩,小车推得快哩,大坝天天长哩!”……不得不佩服这些喊夯号子之人,他们是伟大的文学创作者,让一草一木、一石一水进入伟大的劳动号子中。

站在高高的大坝上,举目遥看那一汪碧水,有一种湖光潋滟的感觉,让人想起了“高峡出平湖”的诗句,又让人有一种说不出的愉悦之情。这汪碧水的到来,重塑了这方天地的自然气象,使得太行山脚下这方干旱的土地得以滋润。在我的记忆里,这座水库建成后,我们这里的山更青了,水更绿了,方圆几十里的山地都变成了旱涝保收田。我们小队在大坝下面的地里种上了水稻,这在北方干旱的山区可是稀罕事,足足让我们队的社员高高仰着头骄傲了好多年。此时,你看两岸的田野,庄稼长得齐齐整整,特别是即将成熟的小麦,身披太阳的光芒,飘荡着麦香,平展展铺在垄畦之中,给人无限希望。站在高处看,这汪碧水像一块巨大的玻璃,镶嵌在太行山脚下的峡谷之中,用她的多情与温柔包容了周围的一切。你看,她将蓝天和白云扯拽到自己的怀里,给人造就了两个天空的印象。抬头看,白云朵朵,有的像骏马奔驰,有的像棉絮缕缕,有的又像热闹的街市。低头看,碧水中的这一切多了一份灵性,那骏马在碧波荡漾的水中像是奔跑了起来,四蹄舒展,仰头长啸。那缕缕棉絮在水中被拽成了一丝一丝的,像母亲纺织的长长的棉线。还有那热闹的街市,在水中动了起来,像是有满街的人头在攒动,时而还能听到带着浓浓乡音的叫卖声。

感谢父辈用勤劳和智慧送给我们这一汪碧水,我必须收下她,并将其描绘成一幅画或写成一段文字,深藏于心底。我想,这一汪碧水,送于山川便是一颗璀璨的明珠,送于天空便是带露的彩云,送于我们农家子孙便是心底一杯醉人的陈酿和田野里五谷的芳香。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