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曙光
20世纪80年代,父亲在村里开办的代销点以商品种类齐全、质优价廉、服务周到在三里五村颇有名气,在我童年、少年时期留下了深刻印象,至今记忆犹新。
父亲是种庄稼的行家里手。分了土地后,他辛勤劳作,家里生活慢慢好转。农闲时,父亲卖过生姜、收过废品,很会做小生意。那年腊月,邻村亲戚销售郑州产的邙山酒,爱抿两口的父亲品尝后,觉得这酒是老百姓爱喝的酒。父亲一琢磨,就想在村里代销这个酒,赚点零花钱贴补家用。说干就干,父亲从亲戚那里拉回十几箱酒,让我在红纸上写了“代销邙山酒”几个黑色大字贴在胡同口,算是卖酒广告了。乡亲们知道后,不断有人来买,都说好喝不贵。
我们村有1000多口人,乡亲们来我家买酒时,顺口会说还得去村里的代销点买油盐酱醋茶之类的日常生活用品。顺便说一句,当时村里只有一个代销点,设在大队部,经营代销点的老李家在村西头,每到吃饭时就关门回家了,乡亲们买东西很不方便。父亲又一琢磨,觉得我家光代销酒有点单一,如果再卖些日用百货就方便乡亲们了。父亲决定干脆在家里开个代销点。父亲跑东跑西,很快就办了营业执照和税务证。父亲就地取材,在小院的东屋用砖和木板垒了一个简易货架,用一张三斗桌和三口瓮连在一起作为柜台,三口瓮里分别放散装食盐、酱油、醋。准备妥当后,我和父亲赶着毛驴车,去县城进了一批货。回来后,我们把货品分门别类,一一摆上架。祭灶前一天,在一阵脆响的爆竹声中,我家的代销点正式开业了。
现在想想,当时改革开放刚开始,受“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影响,乡亲们的思想比较保守,除了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外,一时还想不出什么致富门道,父亲应时应势开办代销点,让我很是敬佩他的远见。
开业后,父亲马上召开家庭会议,为代销点的经营定下规矩:一是物品价格要低。按进货的价格,加较低的利润。二是物品种类要全。凡是乡亲们来买而没有的商品,都要清楚地记在进货本上,下次想办法进来,哪怕一根针、一撮线、一个纽扣。父亲常说:“百货对百客,说不准谁需要啥呢。”几年下来,我家的货品不断增加,几乎可以满足乡亲们的日常生活需要。三是物品质量要高。同样的物品,一定要选购信誉好、质量优的厂家,明码标价,童叟无欺,一分价钱一分货,不能含糊。
货真价实,服务态度好,乡亲们都愿意去我家买东西。春夏秋冬,代销点没有歇过业。不管什么时候,买多少东西,大人还是小孩,父亲、母亲、姐姐和我从来没有不耐烦过。特别是小孩来买东西,担心小孩回去把钱弄丢,家人总是把找的零钱包好,花多少、剩多少给孩子交代清楚。我是“门里出身”,打开业起就是营业员,品尝了不少小零食,瓜子、糖、炸虾米,现在回想,这些零食都特别有味道。
乡亲们还不富裕,买东西有赊账的。父亲依据村里8个生产小队,把白纸一割,做成8个精致的小账本,封面写上第几队、几年几月几日立,哪个队的乡亲赊账就记在哪个账本上,还账时好找账单。关于记账,父亲常说的一句话是“再忙先记账”。母亲不识字,谁赊账就先记到心里,我们回家后,母亲口述,我们仨记账。为使代销点正常运转,一般一年有两次要账节点,一次是年中的六月初八本村古会,一次是春节前。平常是不要账的。当父亲拿着账本去乡亲们家里要账时,看到有困难的,就适当减免或只收成本钱,特别困难的就一笔勾销。还了账的,父亲当即用笔画去,再在账目下面注明几年几月几日谁还的,清楚得很。
我清晰记得,父亲记账写的钢笔字端庄隽秀,一笔一画尽显书法功底。有意思的是,比如有人赊了一斤醋,父亲就会记上谁几月几日酸几斤。赊食盐,父亲记的是咸几斤。赊酱油,父亲记的是油几斤。遗憾的是,我当时没问父亲为什么这样写,难道说写下酸、咸才能更体现它们的本来味道?还是老父亲独特的生活趣味或情调?
父亲善良厚道,做事周全,赢得了好人缘。乡亲们一有空闲,就爱到我家坐坐。到了晚上,每有乡亲来访,父亲就把待客“三宝”放在桌上,我记得是猴王牌茉莉花茶、金钟牌香烟和自家种的花生。大家边品边讲,家长里短、婚丧嫁娶、逸闻趣事。乡亲们说话幽默,乡土味儿浓,常让我听得入神。乡亲们畅快的谈兴和着浓浓茶香,弥漫在小屋的每一个角落,温馨和谐的氛围如亲朋挚友见面,那叫一个相见欢!
上学时,每年春节放假回家,父亲让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乡亲们写春联。受父亲影响,我从小喜爱写毛笔字,还在学校获过奖,也算有点知名度。父亲说:“写春联是你练字提升的好机会,要好好写。”乡亲们买了红纸后,只需告诉我家里有几个大小门就可以了,我来设计春联的大小。在老家院子里,我裁纸、找对儿(从对联书上找)、叠格、书写,忙得不亦乐乎。父亲时而默默注视,时而提笔示范,乡亲们不时点赞,我便沉浸其中了。火红的对联熠熠生辉,如信使般寄托着乡亲们对来年生活的良好祈愿。父亲让我为乡亲们写对联一事真是一举几得,既卖了红纸,聚集了人气,又方便了乡亲,更让我练字,提升书法水平。
父亲的代销点从创办到经营20多年,深得乡亲们信赖,一度红红火火,颇有影响力。20年前,父亲因病去世,我到市里工作,代销点没人照管就停办了。每当我回到老家的院子里,回忆起我家开代销点的那段时光,那些陪伴我度过美好童年的日子就一一浮现在眼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