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委、市政府孜孜不倦耕耘下,在“洹泉涌流”人才集聚计划、创业贷款、技能培训等政策的浸润下,我市逐渐完善就业保障体系,改变了万千家庭的命运。
2002年9月,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召开,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工作重心由保生活转向促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框架初步形成。2016年,我市从健全创业服务体系、完善创业政策体系、建立创业保障体系等方面,提出一系列优惠举措,激发农民工返乡创业热情。截至2021年5月,全市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43463名已脱贫劳动力(包括滑县)全部接受过培训并实现就业,公益性岗位安置已脱贫劳动力9499人,就业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创业贷款实现“草根”创业梦。2003年,我市成立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担保中心,落实小额担保贷款政策。2016年至2020年,我市创业担保贷款发放39.15亿元,扶持4.06万名创业人员创业,带动14.2万人就业。2020年,我市发放贷款8.04亿元(2014年以后数据均不含滑县),再次达到历史极值,扶持创业带动就业效果不断增强。
就业服务步入信息化。今年年初以来,市人社部门创新思路,启动“直播带岗”活动“专列”,推出“网上淘岗”“码上就业”。截至目前,我市共举办大型“直播带岗”活动4次,通过13个直播通道对参加“直播带岗”的用工单位进行现场直播,“直播带岗”观看量有50万余人次。
“放管服”改革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路”。近年,市人社部门融合实体大厅业务与网上办事系统,全面推行公共就业服务事项“一网通办”“掌上办”,开启“指尖服务”,方便群众足不出户即可实现服务网上预约、信息网上采集、手续网上申报、进程网上查询。(本报记者:尚丽娟 刘龙龙 姜蕴真 邱 峰 郭 荣 郭 凡 任贵伟 高学艳 李婧瑜 张 璐 李 阳 侯沛丽 王晓楠 黄亚楠 王都君 张武杰 本报特约记者:徐淑霞 通讯员:马启飞 涂胜男 吕贵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