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六七十年代,林县(现林州市)人民先后经历了战太行、出太行,修成了举世闻名的红旗渠,打造了一支全国有名的建筑铁军。那时,太行山坳里的山村被称为“西山墁”,土薄石厚,无人问津。村民纷纷背起铺盖卷外出打工,不但十分辛苦,生活还很困难。近年,林州市立足“世界人文山水城市”长远目标,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抓手,坚持工业、建筑业、旅游业“三业”并举,致力于把该市作为一个大景区来谋划,把乡村作为一个景点来构图。处处是风景、路路是景廊的全域旅游发展态势初步展现,成功探索出以发展全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林州模式”。
近年,汤阴县紧抓百城提质机遇,以打造“智慧文化都、生态幸福城”的城乡融合发展为目标,坚持“以文化城、以水润城、以绿荫城、以业兴城”工作思路,实施百城提质项目100余个。老城改造以展现历史文化风貌为主,增加了汤阴文化元素,延续了城市文脉,展现了城市人文情怀,促进了社会和谐和城市经济的发展。
1959年至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滑县平均每公顷地粮食产量仅有735公斤。1981年,滑县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种粮积极性大大提高,当年小麦总产量达30.6万吨。2003年,滑县粮食总产量达97.7万吨,首次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此后,该县粮食产量逐年递增,连续12年荣获该荣誉,是全国唯一实现粮食生产12连冠的县。
内黄县2012年被确定为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这些年,该县扎实开展教育、医疗、住房、就业、助残、兜底六大专项保障行动,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完善出台各类帮扶政策59项,贫困群众户均享受8项。如今,困扰这片土地的绝对贫困问题已经彻底解决。(本报记者:尚丽娟 刘龙龙 姜蕴真 邱 峰 郭 荣 郭 凡 任贵伟 高学艳 李婧瑜 张 璐 李 阳 侯沛丽 王晓楠 黄亚楠 王都君 张武杰 本报特约记者:徐淑霞 通讯员:马启飞 涂胜男 吕贵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