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以来,我市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开局”蹄疾步稳,“起跑”迅捷有力,一批改革举措落地开花,为加快建设新时代区域性中心强市聚力赋能。
凝心聚力,共绘改革“路线图”。2016年以来,我市先后召开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和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40次、审议议题131项,承接省委部署改革事项534项、自主谋划重点改革任务101项,形成《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年度工作要点》,率先在全省开展全面深化改革考核工作,为全省提供有益借鉴。
蹄疾步稳,勇闯改革“深水区”。我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是深化“放管服”改革的重要内容。2020年全省营商环境评价20个指标中,我市12个指标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其中,“办理建筑许可”指标连续两年居全省第一位。
我市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以一流标准打造最优营商环境,先后推进“先照后证”“证照分离”“多证合一”等12项商事登记制度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呈现多点突破的生动局面。行政区划调整破茧成蝶,通过行政区域管理体制改革,理顺了行政管理体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和管理效能;财政体制改革平稳有序,2020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74.8亿元,同比增长6.6%,增幅居全省第一位;对外开放创新水平更高,狠抓“四个一批”建设,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已有152家;党的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在全国率先开展村(社区)巡察,探索“以巡促治”,形成巡察村(社区)工作“巡—改—治”链条。
为民惠民,打好改革“民生牌”。2020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启动就医“一卡通”改革,取消实体就诊卡和门诊就医预存缴费,市民手拿身份证或社保卡即可看病就医;教育方面,我市全面推进中小学生课后延时服务工作和午餐供应,义务教育阶段全市90余所中小学开展课后延时服务,市区10所中小学3500余名学生在校吃上午餐。(本报记者:李 雪 任玉霞 刘龙龙 李 坤 李 杉 李庆龄 赵 慧 常秀明 通讯员:王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