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5年间,我市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工作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增长动能转换、质量效益提高的态势持续增强。全市生产总值2229.3亿元,增长2.7%;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647元,增长8%,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新时代区域性中心强市取得了新成效。
历经70多年的沧桑巨变,全市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49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9.7元,而我市国有企业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仅为162元。2019年,我市职工平均工资为62727元。2020年,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我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5530元。
202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长2.8%,较前三季度提高0.9个百分点,拉动生产总值增长1.2个百分点,占生产总值比重达45.8%,现代服务业增势良好。
近年,我市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传统产业改造提质。2020年,我市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强力推动16个重点产业转型升级。深入开展“三大改造”,新增上云企业438家、创建省级智能车间5家、新增省级以上绿色工厂3家。
难以想象,1949我市生产总值仅为0.89亿元。2020年,我市生产总值2000多亿元。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居全省第四位。从企业盈利情况看,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52.5亿元。
粮食获得丰收,畜牧业生产稳定。2020年,全市粮食总产量为383.8万吨,比上年增长2.1%,增产7.7万吨。2020年,滑县开工建设高标准农田1.2万公顷,粮食总产量为376万吨,推进“四优四化”,优质专用小麦、优质花生收获面积分别达到8.4万公顷和6.2万公顷。滑县被认定为第二批国家区域性小麦良种繁育基地。 (本报记者:李 雪 任玉霞 刘龙龙 李 坤 李 杉 李庆龄 赵 慧 常秀明 通讯员:王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