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亚明
又到一年开学季,国内多所高校实行了新生刷脸报到,两秒钟即可快速验明身份,完成报到。在我们感叹人工智能缩短了学生排队等候时间,提高了学生报到效率时,有高校在教室内装上人脸识别系统进行考勤的做法引发了网友争议,值得我们深思。
当前,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这种改变很大程度上是由智能化推动的。在学校门口、图书馆等公共场所启用人脸识别考勤系统,学生们通过刷脸进出,有助于校园安全管理,这值得提倡和推广,但是把课堂上的人脸识别考勤作为课堂教学质量判断依据,这种做法还有待商榷。
据报载,安装人脸识别系统全程监控学生上课听讲情况后,学生是否认真听讲,课堂上是否抬头、低头,抬头、低头了几次,抬头、低头了多长时间,是否在玩手机,是否闭眼打瞌睡,都逃不过人脸识别系统的法眼。这样的高科技之所以引发网友争议,显然是因为教室虽然是公共场所,但是以抬头和低头次数、时长来监控学生和管理学生,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还有侵犯学生隐私之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不能仅凭课堂上的抬头率数据来判断,留得住学生的人,留不住学生的心,这样的结果肯定不是教育从业者希望看到的,也不是教育的初衷。
当前,人脸识别系统虽然已经应用在一些学校的学生注册、进出校园等多个环节,但也有不少高校对于人脸识别进课堂持谨慎态度。确实,随着人脸识别、实时互动、虚拟现实演示走进校园,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为课堂教学增色不少,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的认识,高科技对于教学只能是锦上添花,并不能替代教与学的位置。
教育是需要灵魂和情感的,教育技术手段的创新必须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基本的教学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这比用监控把学生盯牢在课堂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