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当前,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形成全域旅游整体效应,已成为越来越多城市发展旅游业的共识。文化旅游产业是我市确定的四大千亿级主导产业之一,谋划建设好“城区一日游”精品线路,对推动我市文化旅游事业发展、打造千亿级文化旅游产业具有重要意义。那么,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我们该怎么做?今天的时评与您一起聊一聊——
□邓 娴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成为人们的刚性需求,也是人们实现美好生活的重要抓手。为此,各地都在大力发展旅游业,有旅游资源的扩大旅游业规模、没有旅游资源的想方设法开发资源也要发展旅游业,竞相把旅游业作为拉动地方经济的又一引擎。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美丽的山水风景是大自然赋予一个地方最好的旅游资源。比如,景色优美的林州太行大峡谷、以海水浴场而出名的青岛等,山水风光给这些地方带来了繁荣的旅游业。如果没有自然风光,依靠历史文物,一座城市也可以把旅游品牌叫响。比如开封,保护历史文物的同时,开发观赏性强的旅游景点,旅游蛋糕越做越大。
笔者以为,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必要条件,但如果是仅靠把文物展览出去就想发展旅游,却是不能适应游客日益挑剔的“口味”,必须要有所创新,让景区以独特的风貌吸引八方来客。
重点打造“主角”,让其更有特色。一个地方的景点往往是多样的,但必须要有一两个唱“主角”的,这个“主角”就是当游客提到这个地方时,众口称赞的那个景点。对“主角”,地方政府要多种方式重点打造,以便更好地带动“配角”。比如,开封的景点,相国寺、包公祠等景点静态地重现了宋朝的历史画面,而清明上河园则以动态的场景吸引着游客,因此也更出名。再比如,青岛除了闻名遐迩的海水浴场,还有游客交口称赞的海底世界,除了表演、多种多样的海洋生物,会转动的观赏平台为青岛海底世界增添了独特魅力。利用科技手段,增加景点的观赏性和游客的体验感,让景区著名,也让城市出名。
文创产品卖出特色。可以说,每个景区周边一般有多样的旅游商品,包括小吃、手工艺品、土特产等,既展示了地方特色,也拉动了地方经济。但一些地方的旅游商品也往往因为价位高、没特色等原因而被游客吐槽。这就需要创新。对文创产品做得比较好的,比如说故宫博物院,去年以来,600岁“网红”故宫的焕然一新让无数被年轻人看到了跨界带来的好处,彩妆、面膜、咖啡、火锅、服装时尚……文艺风、幽默风、时尚潮流,总有一款适合你。因为文化产品创新,让“老旧”的博物馆以新容颜在年轻消费者群体中“活”了起来。其实,文创产品让游客从独特中感受到文物的魅力,这样的创新可以再多些。
创新才能常新。我市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保护好文化遗产遗迹的基础上,可以用科技手段对景区进行适当的创新,培育景区亮点,也可以通过定期举办旅游节、开发文创产品等项目扩大景区知名度和影响力,把旅游名片擦得更亮。
科技赋能 让智慧旅游加速奔跑
□高 倩
通过手机APP购买门票、进入景区后自动连接语音讲解……如今在瘦西湖风景区,这样的智慧旅游触手可及。日前,由《互联网周刊》发起的2019智慧景区评选结果正式公布,瘦西湖风景区成功入选。
在智慧旅游中,游客的食、宿、行、游、购、娱等环节都融入了智慧元素。例如,走进乌镇景区,检票口的人脸识别系统,仅需0.6秒就可以完成身份比对;酒店住宿,刷脸即可办理入住手续;想坐游览车或摇橹船用手机就可一键呼叫。借助科技的力量,景区将“最后一公里的一站式服务”推送给游客,带来的是更多便捷,提高了游客的满意度,也提升了景区的管理与服务水平。
智慧旅游让旅游变得更加个性,使游客观光升级为旅游体验,收获了大量粉丝。前段时间,杭州“西湖一键智慧游”项目上线,游客游西湖有了“贴身导游”。去哪里赏花最好,去哪里找空车位,最近的厕所在哪里,一目了然。在我市,红旗渠景区利用5G技术将课堂搬到了云端,所有人都能便捷地学习、交流,将来景区还将实现自动为游客编写游记,游客可立刻收到、分享。
有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在线旅游预订市场规模达8600亿元,同比增长16.5%;在线旅游预订网民规模达到4.1亿人次,同比增长9%。随着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在线旅游步入互联网时代。如今,相当一些手机购物APP开始布局旅游业,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通过手机等在线下单满足食宿等需求。而一些景区恰是抓住这一点,实现了游客的全智能化体验,深度满足了游客的需求,拉动消费频次,从而有效提高地方的文化旅游经济效益。
在网络技术时代,要想让当地的智慧旅游加速奔跑,笔者认为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变。首先,景区要有自我定位,整合优质旅游资源,规划好线路。如,“趣龙坞数字旅游专线”上线后,游客只要拥有一部智能手机就能逛遍西湖以西大多数的景点。其次,要了解客户需求,提供精准便捷的服务。在杭州,游客通过西湖实景手绘地图,不用寻人问路就能轻松查找景点、茶馆、厕所等,吃喝玩乐一键导航直达,方便快捷。最后,智慧旅游要与智慧城市结合。比如,整合雪亮工程与数字城市的一些智能服务信息,优化旅游线路、优选特色景区等,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性化、立体化服务模式,让游客出游更开心。
深挖内涵 让文旅融合碰出“火花”
□高 咪
这段时间,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挖”出一座“老北京城”成了热门话题,“老北京城”也成了不少网友打卡的“网红”景点。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逛胡同,还能品小吃、听相声,仿佛穿越到半个世纪前的北京城。
笔者以为,“老北京城”之所以成为“网红”打卡地,在于其感性化的文化体验。商场通过打造老北京文化体验空间,让游客沉浸在老北京市井生活场景里,触发了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记忆。游客在“老北京城”处处都能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比如北京的特色小吃陈列一排,售货员们身着20世纪的服装,木桌木椅、木盘木碗颇有年代气息。就连售卖的商品,也是主打情怀牌,邮戳、副食铁盒、古玩首饰承载一代北京人的记忆。在场景化的体验空间中,游客的心理、情感得到充分的尊重,也更愿意为情怀“埋单”。同时也为商场带来更多客流和消费。
其实不止在商业圈,在全域旅游的大背景下,让游客获得良好文化体验,已成为越来越多地方的共识。在安徽黄山,“景区+帐篷露营”形式深受游客追捧,采茶制茶、赏茶品茗,体验式旅游激发了游客的消费动力。在四川南充孝文化产业园,草本植物“莪”被作为孝的感性物,游客在种植、认识“莪”过程中直接感知孝的真谛。抽象符号转化为鲜活的感知形象,不仅在游客情感中激起感性体验,还有助于延伸到旅游文化产品、旅游服务、旅游产业等各方面。
提升游客体验,需要为旅游注入文化内涵。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中强调,在旅游消费提质转型升级新趋势中,景区应努力挖掘自身的文化和内涵,精心打造内容丰富的文化旅游项目。民俗活动、非遗展演、历史典故等优质文化产品的开发,一方面可以丰富旅游业态,打造出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另一方面,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刺激旅游消费、活化商圈。
提升游客体验,应赋予文化以感性形象。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但是不能拿来就用,而要对文化进行再创造。我们注意到,很多城市为了吸引游客举办了一些主题文化节,但是文化节中举行的活动与文化两张皮,游客只是在形式上参与了活动,却没有将感性化的内容融入心中,文化成了一个外在符号,难以打动人心。所以,应该赋予文化以感性形象,正如,四川南充孝文化产业园,经过对文化的再创造,形成以孝为核心、可供感知的文化旅游产业体系。
保留原汁原味、挖掘文化内涵,特定的文化可通过独特的形式表现出来。只有让文化体验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游客才会愿意为一间房赴一座城,为一顿饭赴一个村。也只有这样,景区深处的文化价值才能“活”起来,自然也会成为“网红”打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