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健康养老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认识退行性睑内翻眼疾(专家话健康)

□于翔波

退行性睑内翻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眼睑畸形之一,主要表现为下睑缘向眼球方向卷曲,睫毛随之倒向角膜,持续摩擦导致眼表刺激甚至角膜损伤。其发生率随年龄递增,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可达5%以上,女性略多于男性。

一、发病机制

年龄增长使眼睑支持结构发生退行性改变,病理包括:1.睑板下韧带松弛,失去对睑板的垂直牵引。2.眼轮匝肌眶隔前部向睑缘滑脱,收缩时产生向内旋转力。3.外眦韧带松弛导致下睑水平冗长,稳定性下降。4.眨眼与重力作用放大上述缺陷,形成“越卷越紧”的恶性循环。

二、临床表现

1.症状:异物感、刺痛、畏光、流泪,可伴视力波动。2.体征:下睑缘内卷、睫毛倒生;角膜上皮点状染色,严重者可见溃疡或血管翳。3.诱因:向下注视、用力闭眼、面部包扎或术后加压均可加重内翻。

三、诊断要点

体格检查(基础且关键)

1.睑缘位置观察:肉眼或裂隙灯下可见下睑缘向内卷曲,睫毛触及角膜。2.倒睫检查:确认睫毛是否摩擦角膜,有无角膜刺激症状(如畏光、流泪、异物感)。3.牵拉试验:轻拉下睑皮肤,若内翻可暂时矫正,提示为退行性;若不能复位,需警惕瘢痕性内翻。4.回弹试验:评估眼睑水平松弛程度,松弛明显者支持退行性诊断。5.激发试验(用于不典型或暂时性内翻)Tonk-Meyer试验:嘱患者向下看,检查者抬起上睑,再令其用力闭眼,若眶隔前眼轮匝肌骑跨至睑板前,提示存在矢状向力学失衡,支持退行性睑内翻诊断。

辅助检查(评估并发症或排除其他病因)

1.裂隙灯检查:评估角膜损伤程度,如荧光素染色查看上皮缺损。2.眼前节OCT:用于量化角膜上皮厚度变化,评估慢性摩擦损伤。3.泪液分泌试验:判断是否合并干眼症。4.细菌培养:如合并感染,明确致病菌。5.影像学检查(CT/UBM):一般不常规使用,仅用于怀疑外伤后畸形或复杂病例时评估睑板结构或眶骨异常。

四、治疗原则

保守治疗适用于手术高风险或短期缓解:人工泪液、眼膏保护角膜;肉毒毒素局部注射可暂时减弱眼轮匝肌痉挛,疗效约维持3个月。

手术治疗为根本措施,目标为恢复眼睑三维稳定性:1.外眦固定术紧缩水平径。2.下睑缩肌复位术重建垂直支撑。3.多数患者需联合手术,复发率低于5%;术后1周内需防感染、避免揉眼,1个月后评估睑缘位置。

五、预防与随访

目前尚无特效方法阻止退行性改变,但早期干预可显著减少角膜并发症。老年人若出现持续流泪、异物感,应及时就诊;已手术者需规律随访至少半年,以便早期发现复发。

退行性睑内翻可防可治。公众应提高对老年眼表健康的关注,做到早发现、早保护、早手术,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避免严重视力损害。

(作者系安阳市眼科医院主治医师)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