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法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法治清风沐乡土 和谐细雨润田园

——滑县人民法院白道口法庭以法治服务护航乡村振兴纪实

白道口法庭法官进辖区开展反诈知识宣传(资料图)

□本报记者 王璐

11月17日,记者走进滑县人民法院白道口法庭,发现这里的干警多数时间“奔波在路上”。他们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种子,从“线缆名镇”的工业园区,带到“白马坡”高标准农田的广阔田野,用精准送达、细雨润物般的法治服务,守护市井烟火,护航乡村振兴。

以调促和 为企业注入“法治活水”

白道口镇是远近闻名的电线电缆产业聚集地,企业多了,买卖合同纠纷也容易找上门。法庭的干警们心里有本明白账:判决固然能分清是非对错,但调解往往更能从根本上平息纷争。因此,他们始终把“调解优先”摆在前面,力求高效、彻底地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法官汪书英的案卷中,某电缆公司追讨300多万元货款一案格外醒目。案情不复杂,但“原告经营陷入困难”几个字揪住了她的心。300多万元的流动资金缺口,对企业可能是“致命一击”。她决定主动出击,化解危机。汪书英带着助理赶往郑州,直面被告公司法定代表人。她既讲透法律后果,也倾听对方难处,引导其认识到还款不仅是履行义务,更是修复信誉的明智之举。最终,双方签下调解协议,被告一次性支付了首期50多万元货款。

原告企业法定代表人拿到钱时红了眼眶:“这50多万是‘救命钱’,是让员工安心的‘定心丸’。”一次智慧调解,一趟辛苦奔波,实现了“案结事好”的升华。

联动共治 为良田构筑“司法屏障”

白道口镇的广袤麦田是“金字招牌”。为护航高标准农田建设,白道口法庭创新机制,与镇政府、村委会织起“三方联动”纠纷化解网:镇政府派调解员常驻法庭;村委会成为法庭在基层的“眼睛”。大家协同调查、合力调解,力争案结、事了、人和。

在一起农资买卖纠纷中,种植大户于某赊了18万元化肥款。开庭前,于某扛着化肥和发黑的花生苗冲进审判庭,情绪激动地说,化肥无效还“害死”了花生。汪书英没有急于讲法条,而是先安抚其情绪,随即联系村“两委”干部和驻庭调解员,带双方到农田现场勘查。经联合分析,明确了花生苗烂根主因是雨水大、排水不及时,与化肥质量无关。

考虑到于某因灾受损、经济困难,若硬判一次性还款无异雪上加霜。汪书英和调解员分头做工作,劝原告体谅农户难处,给予缓冲时间。最终双方达成调解,既保障了原告债权,又体谅了农户困境。

心系于民 让服务拥有“民生温度”

在白道口法庭,感受不到“庄严刻板”的距离感,这里充满“家常味”,干警个个“热心肠”。

一起民间借贷纠纷中,被告身患重病卧床,无力一次性还款。干警反复与原告沟通,描述被告艰难处境,并主动将调解桌“搬”进病房。在小小病房里,法官、书记员、调解员围坐一起,用法理明辨是非,用人情化解隔阂,双方最终握手言和。被告哽咽道:“你们处处为我们着想,这份心意,俺记一辈子!”除了化解纠纷,干警们还活跃在乡村各个角落,化身“普法快递员”,将法律知识送到农村、企业、学校;当好企业“体检医生”,上门提供法律咨询服务,排查风险;当好乡村振兴“护航员”,用专业服务为地方发展稳定护航。

多年来,白道口法庭干警们用行动证明,人民法庭不仅是定分止争的“裁判所”,更是融入社会治理、助推乡村振兴的“加油站”。他们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这片土地上扎根结果,为基层和谐稳定与高质量发展夯实法治根基。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