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林州新闻·广告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三调联动”解民忧

——林州市姚村镇基层治理工作掠影

□本报记者 郭荣 通讯员 李德贤

“真没想到,18年前的血汗钱还能要回来!”近日,在姚村镇综治中心调解室,74岁的刘某握着调解员的手激动地说。

原来,刘某的姐夫马某18年前在石某手下做工,被拖欠工钱一直未给。经过调解员老杨的耐心调解,石某之子把欠薪交给马某,这起跨越18年的纠纷终于画上圆满句号。

这暖心的一幕,正是该镇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的生动写照。今年以来,该镇综治中心紧紧围绕“高效能治理”目标,创新建立访调、警调、诉调“三调联动”机制,实现矛盾纠纷“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真正让群众“只进一扇门,化解烦心事”。

“访调对接”让信访成为信任之访

该镇综治中心整合信访与调解资源,建立“访调对接”机制。当群众通过信访反映问题时便启动对接程序,由专职调解员介入,全程跟踪,实现“投诉即受理、受理即调解”。这一机制有效推动了信访案件从源头化解,让群众诉求“有人听、有人管、有回音”,真正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今年以来,调解员老杨成功调解信访纠纷31起,马某要回欠薪便是老杨经手的案件之一。

“警调联动”为警务工作减负增效

“您先别着急,家里的事慢慢说,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在焦家屯村一户村民家门前,民警老侯正耐心劝解因家庭纠纷被丈夫拒之门外的申某。经过一番情法交融的劝导,丈夫终于打开房门,夫妻握手言和。在姚村镇,“警调联动”已成为常态。

针对非紧急、非警务类纠纷,派出所与姚村镇综治中心建立“警调联动”机制。民警前端处置后,将适宜调解的纠纷及时分流至姚村镇综治中心,由调解员专业跟进。民警与调解员协同作战,既依法处置又融情于理,有效地减轻了警务压力,提升了处置效能,实现了警务资源与调解资源的优化配置。诸如邻里争吵、小额争议等类警情实现了分流调解,群众的满意度大幅提升。今年以来,“警调联动”成功调解案件35起,极大地增加了群众的幸福感。

“诉调融合”助力司法资源高效利用

“这个租赁纠纷事实清楚,试一试诉前调解吧,快速又不伤和气。”姚村法庭工作人员了解西张工业区租赁纠纷后,主动建议当事人通过镇综治中心进行诉前调解,启动“诉调融合”机制。经调解员老郭沟通调解后,双方最终达成和解。“没想到,不用上诉也能这么快解决问题。”当事人感慨地说。这起纠纷的成功化解,既避免了漫长诉讼,又维护了当事人的权益。

今年以来,该镇加强与法庭协作,建立“诉调融合”工作机制。对于起诉到法庭的适宜调解案件,经当事人同意后,及时委派至镇综治中心进行调解。调解成功的案件及时进行司法确认,赋予强制执行力;调解不成的再进入诉讼程序,实现诉讼与调解的无缝衔接。这一机制既降低了群众的成本,又节约了宝贵的司法资源,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做到了“案结事了人和”。今年以来,该镇通过“诉调融合”机制成功调解案件19起,获得群众普遍好评,成为基层高效能治理的重要支撑。

“三调联动”机制的高效运转,既得益于该镇综治中心“一厅五室”的实体化支撑和3名专职调解员的专业保障,又是司法、公安、法庭、信访等部门协同发力的成果。这一机制真正实现了从“多口办理”到“一站调处”、从“单打独斗”到“多元协同”的转变,筑牢了基层和谐稳定防线。

截至8月底,该镇成功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69起,矛盾纠纷调解率达98%,展现了乡镇的调解力量。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