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林州新闻·广告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红旗渠工地上的农民诗人

□郭新林

都知道红旗渠工地上有不少施工英雄,却不知还有个农民诗人秦易。

秦易是林州市采桑镇南景色村人,1899年出生,1974年去世。他曾任平原省文联委员、县人大代表、村宣传委员。他家境贫寒,给人家当羊工,受尽了磨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分了土地、房屋,入了党,在政治上、经济上彻底翻了身,从此过上了好日子。所以,他对党怀有深厚的感情。他没有文化,但脑灵嘴巧,出口成章,见啥编啥,随编随说,被誉为农民诗人、快板大师。要问秦易一生编了多少快板,没人能记得住、数得清,可以说党有啥号召、啥活动,秦易就有啥快板。他编的快板通俗易懂,很受群众欢迎。

由于他有这方面特长,凡大的活动或大的工程,都少不了他到现场做宣传鼓动工作,修建红旗渠当然也不例外。1960年2月10日,林县县委发出“引漳入林”动员令,吹响了千军万马战太行的号角。花甲之年的秦易,不顾年老体弱,随着修渠大军登上了太行山,主要任务就是做宣传鼓动工作。当时,3万名修渠大军扛着工具、推着行李,走在路中间。秦易就站在路旁大声宣传:“林县县委作决定,引漳入林要行动;只要引来漳河水,除掉缺水心里病。”说得大家喜气洋洋,不顾劳累奋勇向前。到工地后,由于人员众多,没处住,就搭席棚、住岩洞。为了鼓舞大家的情绪,他指着民工住的岩洞说:“这座房是好房,玉石柱子玉石梁,圆圈围的玉石墙,民工躺在玉石床,千辛万苦何所惧,苦尽甜来是曙光。”说得大家哈哈大笑。

在红旗渠的工地上,采桑营的十二姐妹赫赫有名,因为她们的名字后边都有个“英”字,号称十二姐妹十二英。秦易特意为十二姐妹编了一段快板:“十二姐妹十二英,劈山开梁立奇功。手扶钢钎双展翅,抡起铁锤似拿针。妇女赛过男子汉,顶天半边不虚名。”这段快板极大地鼓舞了修渠妇女。在总干渠的工地上,民工都是在悬崖峭壁上施工,工作面很窄,不断出现工伤事故。为教育大家安全施工,他编了段快板:“叫同志、打打套,千万注意老锤把。你一歪、他一愣,打住谁了也不中。又挨疼、又流血,还得医务室去包扎。花了钱、受了罪,不如安全早防备。”

一天,民工正在冒雨施工,两个推车的姑娘滑倒在地,浑身是泥。看到她们正要落泪,秦易马上走上前说:“阴雨连绵六月天,修渠人儿干得欢。你一推、他一拉,一下子摔了个仰八叉。摔一跤也没啥,咱都是为的水利化。”说得姑娘转哭为笑,扶起车子继续推了起来。

1965年4月5日,总干渠修成后,在分水岭举行通水典礼。当天14时10分,县委书记杨贵宣布开闸放水。秦易看着浪花滚滚的渠水,万分高兴,随即吟道:“闸门一声响,渠水流欢。日流千顷地,浇灌万亩田。英雄引来漳河水,旱魔滚走一溜烟。从此不受无水苦,要把家乡变江南。”以此鼓舞大家的斗志。总干渠完成后,修渠大军接着转移到三条干渠上,秦易跟着来到一干渠。一干渠的重点工程是桃园渡桥,该桥修建难度很大,由南采桑、南景色、下川三个大队修建。该桥长100米、宽6米,最高处34米,有7个孔,每孔跨度8米,设计桥下排洪水,桥腹流渠水,桥面通汽车,称为三用桥。在大桥竣工典礼上,秦易为大桥编了首赞桥歌:“桃园渡桥好威风,采桑民工修建成。桥下汛期流洪水,桥腹渠水缓缓行。桥面南北通大道,一桥三用多功能。林县人民多壮志,敢与鲁班来比功。”

秦易辞世虽已多年,但他的作品仍在当地流传。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