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慧
9月将至,暑假进入了尾声。广大中小学生即将和漫长、自由的假期说“再见”,进入到有规律的校园生活。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学生难免会有些不适应,甚至出现厌学、走神、焦虑、食欲不振等症状。开学前夕,学生和家长应当如何做好心理调适呢?为此,记者于8月26日专程采访了安阳市第七人民医院院长、副主任医师史蕙青,请她为大家支招,帮助孩子们从容应对开学。
什么是“开学综合征”?
“‘开学综合征’是指学生在假期结束之后、开学之初出现的一种不适应新学期学习生活而表现出的生理和心理反应。生理上多表现为失眠、嗜睡、头晕、恶心、腹痛、疲倦、食欲不振等,心理上则多表现为焦虑、拖延完成暑假作业、情绪低落、记忆力减退、理解力下降等。”史蕙青告诉记者,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开学综合征”在医学领域并不是正式的疾病诊断名称,而是大家约定俗成的一种叫法,描述学生在假期结束后因适应不良而出现的非器质性身心反应现象。
“开学综合征”如果不及时关注并加以干预,可能带来诸多隐患。
“首先比较直观的就是学习效能下降。比如注意力涣散、记忆力减退导致课堂吸收率降低,作业效率显著下滑。其次是心理健康风险。焦虑情绪持续可能演变为适应障碍或焦虑障碍。特别是一些低龄的学生,还可能因情绪不稳定出现脾气暴躁或社交回避。”史蕙青告诉记者,从长期来看,“开学综合征”带来的不良心理反应如果不能有效纾解,还能形成厌学情绪,进而发展为辍学倾向,甚至形成更为严重的躯体化症状,比如头痛、胃肠道功能紊乱等。
那么,该如何应对“开学综合征”呢?史蕙青表示:“我们要以预防为主,而不是等孩子真正出现了一些症状,才着急去应对解决。”
史蕙青表示,家长是预防孩子“开学综合征”最重要的助力。
在即将开学的这段时间,家长要帮助孩子调整作息时间,提醒孩子按时起床、准时吃饭、按时睡觉,合理安排学习、娱乐的时间,特别是可以鼓励孩子多运动。“运动会产生多巴胺和内啡肽。这两种物质是人体内两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和激素,可以维持身心健康的动态平衡,在情绪调节、奖励机制及生理功能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史蕙青建议,还可以让孩子多听一些轻音乐,帮助舒缓情绪。
家长在开学前后也要调整自身状态,用“心”陪伴。
“由于现在生活节奏快,家长做不到全天候陪伴,但是每次陪伴都要用心。比如孩子有诉求时,家长要及时给予正向回应;孩子有倾诉欲的时候,家长要耐心倾听。”史蕙青说,特别是要给予孩子一定独立社交空间。比如孩子和好朋友的社交、学校开展的兴趣社团社交等,家长要给予尊重,尽量做到不干预、不打探、不随意评论。此外,家长还要帮助孩子明确学习的意义,制定阶段性的学习目标,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开学后,老师也要时刻观察学生的状态,对于不擅长表达、交流的孩子要多关注。史蕙青解释:“这类学生遇到‘开学综合征’可能选择避而不谈,从而加重不良情绪带来的后果。”
如果孩子真的出现“开学综合征”,家长应保持平常心,以免将自己的不良情绪传递给孩子,加重孩子的焦虑情绪。
“我们前面提到的运动、听音乐等都可以帮助孩子应对已经出现的不良情绪。当然也可以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史蕙青说,现在中小学校都配备有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孩子在校期间可以通过和专业老师交流帮助解决自身不良情绪。当然,出现“开学综合征”的学生及其家长也有新途径,就是拨打全国统一心理援助热线12356,寻求专业人员线上辅导。
据了解,市第七人民医院结合国家卫生健康委2025年精神卫生服务年工作,把原来的热线3318000与全国统一心理援助热线12356正式并轨,于今年3月7日正式开通了12356心理热线,针对心理问题来电提供免费电话咨询帮助。
“预防大于治疗。目前我们医院正在与教育部门积极对接,计划于开学季在市区的中小学校中开展一系列针对性的心理健康科普讲座,告诉广大师生如何积极应对这一特殊时段。”史蕙青说。
采访结束时,史蕙青提醒,要密切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如果他们的心理状态变化巨大,家长的早期干预不起作用时,一定要到正规医疗机构寻求专业的帮助和治疗,让孩子从容应对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