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党建·政务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加减乘除”巧解移风易俗新方程(推动移风易俗 树立文明乡风)

农民夜校上进行家风家教宣讲(刘盈畅 摄)

□本报记者 李婧瑜 通讯员 刘盈畅

“咱庄稼人都懂,好苗七分靠种,三分靠管。可为啥有些孩子像田间地头的野草自由疯长,有些却似暖棚里的瓜果又大又甜?”8月21日晚,在林州市桂林镇南屯村,桂林镇中心小学老师王康永在农民夜校上,以这样一段话开启当天的家风家教宣讲。

如何打破陈规陋习,让文明新风落地生根?近年来,桂林镇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创新运用“加减乘除”四法,将移风易俗宣传与基层治理工作深度融合,破解陈规陋习难题,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探索出一条破旧立新、提升治理效能的有效路径,让文明新风尚在桂林镇落地生根。

做好“加法”:强化党建引领 筑牢文明根基

“王老师今天讲了《播下好种子 培育好苗子》,从身边事告诉我们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身为父母,我们得给孩子做好榜样。”农民夜校结束后,南屯村一位村民感触颇深。

农民夜校是桂林镇创新搭建的政策理论传播、文化传承创新与群众互动交流的综合平台,以党建引领筑牢文明根基。

今年年初以来,桂林镇将宣传工作与网格化治理体系深度结合,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化宣传矩阵,实现政策传递与民意收集的双向高效互动。线下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农民夜校等阵地,组织老党员、老教师、志愿者开展移风易俗座谈会、深入网格宣讲殡葬移风易俗理念;线上通过村广播、民声微信群、公众号,定时广播、推送红白事简办、村规民约等内容,让移风易俗理念入脑入心,畅通了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群众对政策的知晓率达100%,为后续工作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善做“减法”:减轻群众负担 提升服务效能

“以前,村民办红白喜事,碍于情面,都喜欢讲究排场。现在规范了相关制度及服务,攀比跟风的少了,邻里关系更和谐了……”桂林镇董街村红白理事会会长李买江介绍了移风易俗给村里带来的变化。

桂林镇针对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陋习,以“制度减负+服务减负”双措并举,制定《红白事操办标准》《殡改工作措施》等规章制度,切实将治理效能转化为群众获得感。如今,全镇33个行政村全部修订村规民约,明确红白事宴席不超过20桌、随礼不超过200元等硬标准。同时,红白理事会提供 “一站式” 服务,从场地布置到流程简化全程指导。

巧做“乘法”:放大示范效应 激活治理内生动力

桂林镇注重挖掘身边典型,发挥“乘法效应”,让文明新风吹遍每个角落。

“现在跟过去不一样,当婆婆的知道孩子们上班不易,当儿媳妇的也能为老人分担,大家争当‘好婆婆’‘好儿媳’。”桂林镇政府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该镇将榜样示范与基层高效能治理相结合,放大文明引领的“乘法效应”,用身边人身边事讲好先进典型故事,扩大身边榜样的社会影响力,让群众身边的“好人”成为示范带头的“名人”,形成“选树一个、带动一片、影响一镇”的良性循环。

敢做“除法”:破除陈规陋习 建立长效机制

破除千年陋习,非一日之功。对此,桂林镇敢于动真碰硬,建立长效机制巩固移风易俗成果。

该镇聚焦移风易俗领域问题,建立“排查—处置—反馈”闭环治理机制,通过动态摸排痛点,及时收集群众反馈优化举措,让文明新风落地生根。另外,该镇充分发挥移风易俗志愿服务队的作用,策划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今年先后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活动、“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等近百场,把文明理念融入日常,让群众在参与活动中受教育、明事理,并主动成为新风尚的践行者和传播者。

如今走在桂林镇,清风扑面而来:婚丧嫁娶讲排场的少了,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多了;人情负担轻了,邻里关系更加和谐了;陈规陋习逐渐破除,文明新风深入人心。下一步,该镇将继续深化治理创新,构建起“党建引领、群众参与、制度保障”的移风易俗治理新格局,让文明新风与高效能治理同频共振,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