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庆龄 文/图
“喂,是网格员吗?我是统建楼北楼的住户,我们家楼外面落水管破了,一下雨满墙都是水……”8月9日,电话那头话音未落,网格员郭林梅已抓起工作包,快步走向居民楼。这是北关区灯塔路街道日常治理中的一个常见场景,也是该街道以党建为笔、以网格为纸,描摹基层治理新图景的生动写照。
在灯塔路街道所辖2.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3.5万居民生活在9个成型小区与99个无主楼院。自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工作开展以来,这里的8个社区党支部的1228名党员如同点点星火,点燃了精细化治理的燎原。
灯塔路街道突出党支部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将文明城市创建、民生改善、志愿服务、城市建设等中心工作与党建工作深度融合,使党支部成为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切实把党的组织优势、政治优势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整体合力。
党建赋能:让党组织扎根治理最前沿
“以我们社区的轻机南院为例,目前,该院已形成党组织(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楼院党小组)领导下,原属单位、居民自治管理委员会、社区志愿者、居民代表等多方联动的‘红色物业’体系,对楼院进行精细化管理。”8月21日,轻机南社区党支部书记李合昌说。
清晨的轻机南院,几位戴着“党员志愿者”袖章的老人正修剪绿化带,楼院墙上“红色自管会”公示栏里,近期办实事清单写得满满当当。“有了红色力量,我们小区生活环境好了,矛盾冲突少了,聚合了民意、化解了民忧、维护了民利!”轻机南院院长刘朝枝说。
这背后是灯塔路街道“把支部建在网格上”的生动实践。按照300户至500户标准,辖区被精准划分为28个网格,对应成立了28个网格党支部,71个楼院党小组如同毛细血管,与“党员中心户”串联成“社区党组织+楼院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红色链条。网格员每天穿梭在楼栋间,从消防隐患排查到邻里矛盾调解,让“事在格中办、难在格中解”成为常态。
正如李合昌所说:“党组织就像主心骨,把原属单位、居民自治管理委员会、社区志愿者拧成一股绳,再老的楼院也能焕发新生。”
合力共治:让多元力量聚成暖心合力
“张律师,我家楼上漏水纠纷终于解决了,多亏您耐心调解!”在灯塔路街道“名师工作室”,居民李大姐握着律师的手连声道谢。这个由366名“智囊”组成的平台,既有律师、心理师等专业人士,也有退休老干部、老模范等“热心肠”,7个工作站遍布各社区,成了化解矛盾的“减压阀”。
这样的共治力量还在不断汇聚:10个辖区单位党组织联建共建,40个“社区合伙人”带来服务资源,433名在职党员响应“双报到”,领办的61件民生实事贴满了社区公示墙。针对老旧小区管理难题,27个物管会应运而生,高层小区有专属管家,连片老院有联管专员,曾经的“无人管”变成了如今的“大家管”。
数字赋能:让治理效能跑在需求前
“发现飞线充电,已上传系统。”专职网格员桑月用手机拍完照,后台立刻收到预警。作为全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平台试点,灯塔路街道将28个网格、86名网格员全部接入系统,“网格吹哨、部门报到”的响应机制越来越顺畅。
从居民投诉到网格员上门,从问题登记到部门处置,数字化让每一步流程都清晰可溯。如今,无论是深夜的噪音纠纷,还是楼道的墙皮脱落,居民只要在社区微信群里一说,很快就有回音。“以前办事找不着门,现在网格员就在楼下,这变化真是大!”家住光辉路社区的赵先生感慨道。
党建引领聚合力,网格治理暖民心。灯塔路街道党工委书记郭海涛表示,他们以“党建+网格+大数据”作为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的重要抓手,突出抓基层、强基础、固根本,扎实推进社会治理,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一个个“红色网格”、一次次贴心服务、一组组跳动的数据,正编织出基层治理的“幸福网”,让3.5万居民有了更多的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