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姚晏宏 特约记者 徐淑霞 通讯员 侯文静
7月15日,记者在四间房镇老棉花厂看到,挖掘机、吊机、铲车来往穿梭,轰鸣声不绝于耳,施工人员正在紧张作业,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四间房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张颖告诉记者,老棉花厂因多重因素荒废多年。今年,该镇引进河南锦昇纺织有限公司,利用这里的26亩地,投资5000万元,建设年产6000吨棉纱、300万米布料项目,预计8月建成投产。项目投产后可带动150人就业,年产值1.8亿元,为四间房镇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多亏四间房镇党委、镇政府盘活闲置用地的妙招,我们公司才能在这里找到落脚地。目前主体厂房基本完工,正在购置纺织设备。我们会尽快将生产线搭建起来,争取8月开工投产。”该公司负责人李鑫说。
四间房镇北呼村原有4处闲置宅基地。为盘活闲置土地资源,村“两委”通过“四议两公开”,决定收回这4处闲置宅基地和1处坑塘,对其进行整合,引进河南恒昱光通信设备有限公司落户该村。目前该公司已建成投产,预计年产值3000万元,可带动100余人就业。
在河南恒昱光通信设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记者看到,工人正熟练地将光纤连接器装到光纤跳线上,白色、黄色的光纤跳线被整齐地码在一排排支架上等待包装、运输。
“俺就是北呼村的。自企业投产后,俺每天走着就来上班了。工资是计件的,俺干得比较快,一天能领170元左右。在家门口上班,接送孩子上学、照顾老人也方便,家里有点啥事都能及时解决,比到外地打工强多了。”女工王曼高兴地说。
该公司负责人王付恒告诉记者,他在外打拼多年,赚钱后一直想返乡创业回馈家乡,之前苦于村里没有合适的用地,这个心愿迟迟没法实现。村“两委”听说他的想法后,和镇党委、镇政府一起多次磋商考察,为其整合了村里的闲置宅院。公司建成投产后,不仅效益非常可观,还提供了100多个就业岗位,每年给村集体支付约5000元的租金,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
“这些‘沉睡资产’盘活后,赚钱又省心,可谓一举多得。”北呼村党支部书记徐万正说。
四间房镇王三寨村地理位置不算优越,也没有突出的经济作物优势,但有着独具特色的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秦氏绢艺”。“资源盘活+文化赋能”成为具有文化特色村庄发展村集体经济的不二之选。
为激活乡土文化经济动能,助力多元增收,王三寨村对位于村中心的3.5亩集中连片建设用地进行规划利用,采取“村集体建设+引进投资”的模式,建设两层高的门面房,依靠“成本洼地”优势,由村集体建成后将门面房出租给村民或外来投资者,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约10万元。该村吸纳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秦氏绢艺”入驻,打造集设计室、展厅、直播间于一体的非遗工作室,同时吸引更多商户入驻,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带动村民就业和村集体增收。
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今年以来,四间房镇不断在变中求进、求新、求突破,经过全面摸排辖区内的资产资源,结合镇、村实际,制订了村庄资源盘活变资产的具体方案,将零散、闲置宅基地转化为“资产包”。各村各尽其能,通过整合、租赁、流转等方式,与美丽乡村建设、村集体经济增收等紧密结合,探索出一条利用闲置土地资源促进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盘活了存量闲置用地,让“沉睡资产”从闲散、无人问津到高楼迭起、生机焕发,乡村经济发展的舞台越来越宽,村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幸福感和满意度持续提升。
“因盘而活,盘而有效。我们镇从一个‘变’字入手,通过资源整合、招商引资、文化赋能等有效盘活了低效闲置资产,‘包袱’变成了‘财富’,既带动村民和村集体增收,又为全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目前,我们镇还有多个村庄正在进行闲置资源整合,并与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四间房镇党委书记张国强说,“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开发利用闲置资产盘活模式,破局而立、向新而生,让更多闲置资源‘活’起来、用起来,提升资产使用效率,让每一份资源都释放最大民生效益,为全镇经济发展提供优质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