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理论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强化系统思维 扎实推动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

□舒兆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关于加强社会治理的重要论述,为各级社会工作部门抓好新时代社会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精准指导。我们必须牢记嘱托、扛牢使命,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全会推进高效能治理的重要部署,聚焦“1+3”工作布局,坚持系统思维,着力综合施治,奋勇争先、锐意进取,扎实推动全市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切实强化根本保证,着力构建齐抓共管工作格局

社会治理是一项复杂任务、系统工程,必须始终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夯实党的领导根本保证。一是健全体制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构建统分结合、协同高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打好综合施治“组合拳”。二是超前谋篇布局。坚持问题导向,着眼短板不足,立足长远未来,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高质量制定全市“十五五”社会治理规划,强化政策措施、资金项目支撑,以科学的管理方法、健全的保障机制、公平的参与制度,不断增强全市社会发展动力。三是打造治理共同体。充分发挥各级群团组织、各类社会组织作用,加强多元互动、有效协同,推动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夯实全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坚实基础。

二、紧紧抓牢关键所在,着力激发基层治理活力效能

强化党建引领,推进基层高效能治理,推动共建共治共享,是加强社会治理的关键所在。一是完善运行机制。聚焦“五基四化”,深化“党建+网格+大数据”模式,抓牢农村、街道社区基层党组织“基本盘”,推动资源、服务、管理下沉,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体系,不断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二是夯实基础力量。加强队伍配备、强化政策激励,健全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薪酬体系,着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素质优良、敬业奉献、结构合理、群众满意的基层治理骨干队伍。三是激发治理活力。积极推进“邻里议事共创和谐”试点,持续推广“兼职委员”“红色物业”“社区合伙人”“小区版四议两公开”和“仁义”文化调解等机制做法,将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融入基层治理,激发机制创新活力。四是统筹减负赋能。坚持“壮马、轻车、畅路、聚力”,落实村级事务“准事准办、动态调整”,持续巩固“小马拉大车”整治成果,提升“滥挂牌”清理规范成效。落实落细“三个区分开来”,加强关心关爱,不断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热情。

三、更加聚焦重中之重,着力提升新兴领域党建质效

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大量涌现,给社会工作提出新的课题,要求我们必须把新兴领域党建作为重中之重,放在突出位置来抓。一要深化扩面提质。坚持全面摸排清底数,集中组建提覆盖,分级分类建立台账,动态管理调整,强力推进集中攻坚,着力提升新经济组织“两个覆盖”工作质效。二要抓好提档升级。强化分类指导,理顺行业协会商会党建管理体制,严格“关键人”政治审核,不断提升新社会组织党建规范管理水平。三要积极破局解题。高质量落实新就业群体权益保障各项举措,优化布局安“新”驿站,积极推进各类“友好场景”建设,有效解决停车难、进门难等突出问题,让新就业群体感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温暖和关爱,不断增强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

四、始终站稳根本立场,着力办好凝聚服务群众实事

新发展阶段,群众对美好生活期待更高,思想认识、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日益多元,我们必须始终站稳根本立场,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更高标准凝聚好、服务好群众,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美好社会的多层次、多样化、差异化需求。一是着力汇集民智。完善人民建议征集、办理、转化等闭环管理机制,建立“线上+线下”征集平台,拓宽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聚焦“两高四着力”“一高地一区三中心”建设,开展“强市建设”建言献策,不断凝聚民心、汲取民智、汇聚民力。二是切实为民解忧。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扎实推动信访工作法治化,探索社情民意“未诉先办、不诉自办、接诉即办、跟踪督办”“四办联动”机制,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积极推进“四下基层”,深入开展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三是积极服务民生。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大力弘扬志愿精神,建立褒奖激励政策,有效激发群众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围绕文旅融合、生态环境、文明城市、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发挥全市72万余名注册志愿者,2600余支志愿服务队伍作用,积极开展志愿服务,全力打造安阳志愿服务特色品牌。

(作者系中共安阳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市委“两新”工委书记)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