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 慧 文/图
每天中午,家住殷都区安钢五区的87岁独居老人杨素兰都会准时走进社区食堂。热腾腾的饭菜让她的生活有了新温度。“以前吃饭凑合,现在顿顿热饭热菜,孩子们在外地也放心了!”杨素兰的笑脸,正是这个老龄化社区治理成效的生动注脚。
殷都区梅园庄街道钢五社区是典型的老龄化社区,60岁以上居民达1600余人,其中空巢、独居老人居多。“吃饭难”曾是困扰老人们的第一难题。社区党总支书记万新玲至今记得走访时的一幕:独居的张大爷用馒头就着凉白开当午饭,桌上还摆着过期的降压药。
“必须让老人吃上热乎饭!”在党总支牵头下,一支由50余名退休老党员和20名热心群众组成的“爱心助餐队”迅速成立。老党员们自筹启动资金,六个党支部轮流“值日”,每天变换菜谱。“周二馄饨配菜条肉包、周三烩菜配杠子馒头,菜谱提前发在社区微信群,腿脚不便的还能送上门!”68岁的老党员张爱芬骄傲地展示着手机里的订餐群。
为了把好事办好,社区推出“厨艺擂台赛”,老党员们化身“银发大厨”比拼手艺。第五党支部的冯文学引进的特色粉浆饭广受好评,如今已是食堂“招牌菜”。“妈妈味道”助餐模式运行近两年来,食堂日均服务80余人次,平均餐费控制在6元以内。“我们不当‘甩手掌柜’,党员也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采买,很多老党员已经从服务‘受益者’转变成了服务‘主力军,邻里间主动送餐、互帮互助蔚然成风’。”万新玲说。
去年冬天,76岁微网格员冯加超在巡查时发现异常:70多岁的冯师傅正赌气搬家。原来老人租房后反悔,房东拒退押金。冯加超立即启动“微网格—网格—社区”三级响应机制,网格员调取租赁档案,安排调解队上门。经过三天调解,房东最终扣除一月租金后退款。与此同时,小区微网格员杨永丽还帮助老人半天内完成搬家。
这样的故事在钢五社区已成常态。钢五社区构建“1+6+N”网格体系,151名老党员、楼栋长担任微网格员,每日开展“三巡三访”。记者翻开74岁微网格员马勇军的《民情日志》,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3号楼老张降压药快吃完”“5单元楼道灯故障已报修”……据统计,自社区提供“红色代办”服务以来,共为老人代购药品、代缴水电费380人次。此外,“银发智慧”在矛盾调解方面也发挥着强大的力量。由老党员、退役军人组成的调解队独创“五心工作法”,已成功化解纠纷100多起。
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更要老有所乐。今年“七一”,社区活动室里掌声雷动。30余名党龄超50年的老党员佩戴勋章。在“银发先锋”带动下,社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立12支以退休老党员为骨干的文化志愿服务队,年均开展文化活动50余场,2000余人次参与。
“我现在也能当‘明星’了!”71岁的温妙玲参演的情景剧《锅碗瓢盆交响曲》登上全国社区春晚。像她这样的“银发文艺骨干”还在社区的帮助下组建起了合唱团、快板队,带领老人们一起共享文化生活。重阳敬老节上的金婚庆典、邻里“百家宴”、民法典宣传快板……这些由老人自编自演的节目,也让社区充满欢声笑语。
在钢五社区,基层治理不是冷冰冰的行政指令,而是党建红与银发白的温暖交融。从“党员值日”到“邻里互助”,从“网格巡查”到“文化滋养”,这里探索出了一条“党建引领+银发赋能+多元共治”的新路径。正如万新玲所说:“老人不仅是服务对象,更是治理主角。”当1600余名银发族从“被关怀者”变为“服务提供者”,当“单向管理”转向“双向奔赴”,钢五社区用实践证明了:破解老龄化难题,关键在激活内生动力,让治理既有精度,更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