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邺风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浓绿醉太行

□桑明庆

盛夏时节的太行山,是绿的世界。这绿,绿得纯粹,绿得厚重,有滴翠凝碧的感觉,又像是升腾的绿色云雾,将巍峨的大山包裹了起来。

抬头仰望巍峨的太行山,会发现这个季节的大山像是穿上了一件巨大的绿色大氅,从头到脚全都被裹成了绿色。即使有些裸露的岩石,也像大氅上的装饰品,将绿色衬托得更浓。

在这浓绿的季节,我走进了太行山中。车子在盘山公路上行驶,路边高大威武的白杨、塔松、古柏和那些叫不上名字的树木,满载着千年的绿意,将山崖、沟壑遮掩得密不透风。沟岸下的树木也直挺挺地冒出来,生怕人们不知道它们的存在。路边的一些野藤更是“不守规矩”,爬到路沿上来,把绿色、柔软、多情的身姿展现在人们面前,真是妙趣横生啊!

车子沿着红旗渠岸行驶,透过车窗,我发现渠水也是绿色的。潺潺的渠水将大山的绿色、松柏的绿色全都纳入怀中。渠水奔流,碧浪飞溅,一槽翠绿被送向远方。坐在车里,若不是因为有玻璃的阻挡,真想伸手把那浓绿抓在手心、揽在怀里!

车子在石板岩镇南湾村停下,我沿着红色石板铺就的小街来到一处宅院,这里是“四有”书记谷文昌的出生地。

院里那几棵高大的树木很是醒目,浓叶密密麻麻,在夏风的吹拂下泛着银光,哗啦啦作响,像是在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又像是精神抖擞的壮士,静静地等候着主人的归来。

在这浓绿掩映下的谷文昌居住的小屋里,我看着墙上、柜中一张张黑白照片,仿佛看到谷文昌带着战场上的硝烟、东山的风沙和木麻黄的绿烟来到我的面前。这位从太行山深处走出来的小石匠,在革命队伍里造就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他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南下到福建东山,为社会主义建设奋斗了30余年。

东山岛风沙成灾,有田无法种,种了无收成。那里的百姓深受其害,很多人患上红眼病,甚至失明。不少人为寻求生路,扶老携幼外出讨饭。群众的疾苦让谷文昌寝食难安,从此绿色成了他奋斗的目标。从1958年开始,谷文昌带领干部和群众试验了很多种树种,最终找到了适宜那里气候条件的树种。有志者事竟成,14年血汗付出,14年矢志不渝,谷文昌与群众苦干实干,绿化400多座小山丘、3万多亩荒沙滩,在141公里海岸线上筑起“绿色长城”。他把一个荒岛变成了一个宝岛,把东山变成了绿树成荫、瓜果遍地的米粮川。

谷文昌已经去世44年,却仍被当地民众深深怀念。他带领群众植下的满岛木麻黄,如今已长成防风固沙的茂密森林。当地百姓感念他、拥戴他,每到清明节都“先祭谷公,后拜祖宗”。一声“谷公”,是对这位来自太行山汉子的最高褒奖。

林州与东山虽然相距千里,但两地的血脉是相通的,太行山的林海与东山木麻黄的根是紧紧连在一起的。它们都有风雨中不倒、雷霆下不垮的倔强性格。

在阳光的照射下,青山如海,岚气如烟。朦胧之中,那些裸露的岩石似乎也有了灵性,幻化成各色各样的图案,如雕像,似碑刻,又像是一层层叠压的书卷。缠在山间的岚烟、浓绿,氤氲弥漫,经久不散,那不正是英雄们的浩然正气所在吗?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