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邺风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红旗渠就是纪念碑

□张建全

我小时候从电影《红旗渠》里,得知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曾严重缺水,而且他们为了修筑红旗渠,可真下了一番大功夫!

相比林县,我生长的十里村有一条宽若丈许的水渠,从村中自西向东流去。我曾想,人是自然的精灵,却降生在与水远近不同的地方。

因为水而饱受困扰之地,古今中外皆有。好在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早已做出了探索:大禹治水,开创“疏堵结合”的成功范例;秦王命郑国主持修筑了位于今陕西的“西引泾水、东注洛水”工程,是为“郑国渠”;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了位于四川的“都江堰”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隋炀帝杨广下令开凿的京杭大运河,成为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量最大的古代运河;2000多年前,新疆地区就创造了地下水利工程“坎儿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也重视水利,屡创治水奇迹。1951年,治淮工地捷报频传,毛泽东主席欣然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红旗渠工程尽管只是解决一县缺水问题,但它体现出国家意志,开工之初,毛泽东就接见了红旗渠工程总指挥杨贵。改革开放时期,我国又完成了南水北调工程、三峡工程、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等。一个国家、一个执政党关于治水的态度和举措,也是在回答一张检验执政为民成果的巨大试卷。

林县位于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处,地势崎岖,多山多石,自古以来就严重缺水。这里流传着许多关于缺水的辛酸故事:传说某刘姓老人,一辈子只洗过三次脸;另有一名桑姓人家的儿媳,因不小心摔了一担水而愧疚不已,竟悄然自尽……

这样的故事无疑冲击着共产党人的心灵,时任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为此心急如焚。他于1959年6月带领找水组,沿着蜿蜒曲折的浊漳河一路向西,进入山西省平顺县。他们考察了石城、侯壁、石惠等地,与当地党员、干部座谈,详细了解浊漳河的源头、流向、水情丰枯等情况。他们高兴地看到,浊漳河上有三条支流,中有辛安泉域补水,一年四季不见断流,就是枯水季节,河水也有充足的流量。1959年10月10日,林县县委作出决议:正式启动“引漳入林”工程,并以“红旗渠”为该工程命名。

我是1960年1月14日出生的。在我出生后的第13天,河南省委正式发出致山西省委关于从山西引水的协商函。5天后的2月1日,山西省委召开专题会议,讨论通过了“引漳入林”工程计划。后经多方水利专家测评,正式确定“引漳入林工程”从平顺县侯壁引水,按此设计。4天后,林县召开了全县红旗渠工程誓师大会。1960年2月11日,3万多名施工人员浩浩荡荡开进太行山,红旗渠工程就此拉开战幕。

红旗渠引水点的海拔高度约464.75米,比林县的地势高约14.7米,而红旗渠的总干渠设计共70.6公里。如此一来,红旗渠就要在太行山上实现70多公里的行程,且要保证渠道每前进8公里,水位落差只允许下降1米。在太行山的崇山峻岭上,凌空开凿出这样一条水渠,其施工难度有多大、施工精度要求有多高可想而知。其中,总干渠有一处关键性工程段——要在悬崖峭壁间开凿出一条600多米长的隧洞,打通此洞之后,漳河水才能顺利引入。

为此,工程指挥部从全县抽调出约300名优秀青年,组成突击队,成功完成了这一艰巨任务。为了表彰青年们的巨大贡献,隧洞取名为“青年洞”。有人将红旗渠称作“人工天河”,因为其是在没有任何现代化施工机械的情况下,通过人力在太行山山体上凿出来的水利工程。林县人民用了数十万人力,花了10年时间,削平了太行山约1300座山头,架起了152座渡槽,凿穿了211个隧洞,修建了上万个建筑物……据说,如果把挖出的土石筑成一道墙,可以在广州到哈尔滨间修起一道长城。

红旗渠于1969年全线竣工通水。自此,漳河水滚滚流向林县,幸福与希望、快乐与笑声,也随着源源不断的渠水一起涌向林县大地。林县人民从此不再缺水,他们高兴地说,过去是“吃水贵如油,十年九不收”,现在是“渠道挂山头,清水到处流,旱涝都不怕,年年庆丰收”。

当我以退休之龄来到红旗渠旅游,在游客入口处听到电影《红旗渠》的插曲《定叫山河换新装》时,感到既亲切又振奋。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显而易见,堪称奇迹的红旗渠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价值。

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红旗渠纪念馆,他指出,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是啊,红旗渠的建设者用永载史册的伟大工程,塑造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文章原载于《中国文化报》2025年6月26日6版)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