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晶
2025年是红旗渠通水60周年。这条镌刻在太行山脉的“人工天河”,不仅承载着林县人民改天换地的奋斗史诗,更淬炼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璀璨的精神坐标。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深入挖掘红旗渠精神的理论内涵,把握其与党的优良传统的内在统一性,对于新时代深化作风建设、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红旗渠精神是党的优良传统的生动实践
红旗渠精神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为内涵,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生动实践。在物资极度匮乏的20世纪60年代,林县县委带领30万群众历时十年,仅凭原始工具完成1500公里的灌溉系统,创造了人类改造自然的奇迹。这种改天换地的壮举,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根本工作路线。
从精神谱系的维度看,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一脉相承。它既继承了延安时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又发展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密切联系群众、勇于担当作为的时代特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这一重要论述将红旗渠精神提升到党的初心使命的理论高度,赋予其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
二、党的优良传统是作风建设的核心密码
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到延安整风运动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从西柏坡时期的“两个务必”到新时代的中央八项规定,党的优良传统始终围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这一核心展开。在红旗渠建设过程中,林县县委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将修渠决策转化为全民行动,正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经典实践。
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在红旗渠建设过程中得到充分彰显。工程建设期间,党员干部带头开展自我批评,刀刃向内查找问题,确保工程廉洁高效。这种“团结——批评——团结”的工作方法,既是党的优良作风的生动实践,也是新时代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方法论。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强身治病、保持肌体健康的锐利武器。在红旗渠精神的映照下,这一理论论断获得了具象化的历史印证。
从精简会议文件到厉行勤俭节约,从改进调查研究到密切联系群众,中央八项规定直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顽疾。红旗渠精神与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价值取向上理论契合,林县人民不搞“形象工程”,用实干创造奇迹。新时代党员干部更应摒弃虚浮作风,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将群众利益放在首位。
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中,红旗渠精神为新时代党员干部树立了精神标杆。工程建设期间,党员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总投资6865万元,却未发生一起贪污浪费事件,展现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这种“同甘共苦、以身作则”的工作态度,正是新时代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历史镜鉴。我们要从红旗渠精神中汲取养分,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三、让红旗渠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今天,红旗渠精神依然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动力。当前,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这既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更是对未来发展的动员。
强化宗旨意识,厚植为民情怀。红旗渠的修建源于解决群众饮水难题的初心。新时代党员干部要始终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使命,像林县县委那样“脚上沾着泥土,心中装着百姓”,深入基层调研,倾听群众呼声,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弘扬奋斗精神,锤炼实干作风。红旗渠建设者用“一锤一钎”凿出幸福渠,靠的是苦干实干。新时代党员干部要继承这种精神,在工作中摒弃“躺平”心态,敢于啃“硬骨头”,在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等一线担当作为,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
坚持清正廉洁,永葆政治本色。以红旗渠精神为镜,对照检查自身作风,在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中锤炼过硬本领。新时代党员干部要严守中央八项规定,筑牢拒腐防变防线,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以清正廉洁的形象赢得群众信任。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回望,红旗渠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底蕴,又蕴含着未来的发展密码。从“重新安排林县河山”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时代场景的转换从未改变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将弘扬红旗渠精神、传承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转化为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改革发展攻坚克难的强大动力,用实干践行初心,以奋斗书写新时代的华章,这既是对历史的最好致敬,也是对未来的庄严承诺。
(作者系中共安阳市委党校政法教研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