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理论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的哲学思辨

□韩玉璞

红旗渠的成功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生动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理想信念、无私奉献的价值追求、敢于战天斗地的精神风貌同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团结奋斗的精神品质的历史融合,孕育生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要求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获取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为人民群众谋取最大利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修建红旗渠的初衷就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林县人民的用水困难,工程中的每一个决策都是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基础上作出的,在建设过程中还十分注重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工程的参与者和受益者。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仅加快了工程的进度,还提升了工程的质量,确保了工程的实际效果与初衷相符,真正做到了“为了人民”“依靠人民”。

始终坚持自信自立的精神特质。自信自立是中国共产党人重要的精神气质,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和激发创造活力相统一的哲学原理。面对十年九旱的残酷生存环境,林县县委带领当地群众,决定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这种“重新安排河山”的气魄,正是自信自立的集中体现。在红旗渠的建设过程中,面对物资匮乏、技术有限、施工条件恶劣的现实困难,他们没有选择依赖外部力量,而是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用一锤、一铲、两只手开凿出了长达1500公里的红旗渠。林县人民的自力更生不仅仅是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问题,更是一种深植于内心深处的信念和态度,它充分体现了林县人民自信自立的精神特质。

始终坚持守正创新的基本原则。守正创新是新时代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话语表达,深刻揭示了“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为推进党和人民事业提供了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红旗渠的修建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守正创新的实践。林县人民在坚持党的领导、遵循科学规律的基础上,勇于创新、敢于实践,最终创造了人类史上的奇迹。为了化解施工断面多、测量仪器不足等问题,林县人民自主研发了盆面测量、花杆控制测量等简易实用的测量装备;针对传统土窑烧制石灰容积小、产量低的问题,发明了无窑堆石烧灰法等。在红旗渠建设过程中,林县人民的创新不仅仅表现在物质技术层面,还实现了理论精神层面的创新,凝聚生成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

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的鲜明风格。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坚持问题导向就是要努力抓住化解矛盾的着力点,找到解决矛盾的新思路、新办法。坚持问题导向,不仅要增强问题意识,还要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正视问题;不仅要科学分析问题、深入研究问题,还要勇于触及矛盾、长于化解矛盾。面对当地群众因水而苦、农业生产严重受阻的局面,时任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带领林县人民通过深入调研,找准了解决问题的牛鼻子,即通过“引漳入林”工程来根本解决问题。面对资金和物资严重匮乏等一系列问题,林县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不仅自己动手解决了建设材料的问题,还克服了巨大的经济困难,最终保证了工程的顺利完成。

始终坚持系统观念的工作方法。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坚持系统观念,就是要把事物放在普遍联系的系统中把握,强调在事物的各个方面、结构和层次以及这些方面和层次之间的动态过程中把握事物,力求获得问题的最优解。红旗渠的建设历时十年,期间的每一步都需要对未来的发展进行深远的考量,不仅要解决眼前的缺水问题,更要考虑工程的可持续性、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等,这种长远的战略眼光也是系统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红旗渠的建设还体现了团队协作的精神。在艰巨的任务面前,没有人被落下,每一个建设者都是重要的个体,他们的合作是工程能够成功的关键。这种团队合作精神,是系统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使我们认识到在复杂的问题面前,团队的力量是不可或缺的。

“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永不过时。”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弘扬和传承红旗渠精神不仅是对过去的回望,也包含着对当下的回应、蕴藏着对未来的期许。在这场穿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中,蕴含着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问题导向以及系统观念等思想元素的红旗渠精神不仅为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丰富素材,而且构成了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精神财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作者系安阳师范学院红旗渠精神传承弘扬中心常务副主任)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