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法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胡文娟:用心用情化解群众心结(洹法故事)

图为工作中的胡文娟(本报记者 王 璐 摄)

身为执行法官,面对形形色色的当事人,执法尺度需灵活把握,时而要严格依法办事,彰显法律的威严;时而又要耐心柔情普法,传递司法的温度。——胡文娟

□本报记者 姚庆云 王 璐

“作为一名法官,扎实的法律功底是基石,丰富的社会经验同样不可或缺。在接手复杂棘手的案件以及承受社会舆论带来的巨大压力时,时刻保持理性与冷静,坚守法治信仰和职业道德,乃是我必须始终恪守的准则。我深知,每一起案件都关乎当事人的切身利益,唯有全力以赴,才能守护好他们的合法权益,维护法律的尊严与公正。”2月5日,殷都区人民法院执行局一级法官胡文娟对记者说。

“哪个法官有空啊?我有要紧事,谁来帮帮我!”胡文娟回忆说,那是一个冬日,法院的大门刚刚打开,神色匆匆、满脸焦急的一对父子便快步走进来。老人在儿子的搀扶下,颤颤巍巍地来到执行接待中心申请强制执行。他们满脸迷茫与惆怅,无助之情溢于言表。当时正在值班的胡文娟看到这一幕,立刻将他们引领至接待室,耐心细致地询问他们的诉求。经了解,原来老人苗某的女儿此前借走了他的养老钱,之后却一直拒绝归还。苗某实在走投无路,只能将女儿起诉至法院。苗某胜诉了,其女儿仍旧以手头拮据、没钱为由,拒不履行还款义务。

知晓案件的来龙去脉后,胡文娟首先想到要安抚当事人激动的情绪,随后尝试引导双方,看是否能通过和解的方式妥善处理这起纠纷。然而,苗某情绪极为激动,态度异常坚决,强烈要求法院拍卖其女儿名下的房产用来偿债。在一时难以达成和解的情况下,胡文娟静下心来,重新仔细查阅这起案件的卷宗,试图从字里行间找出双方情绪对立、矛盾不断恶化的根源。

查阅笔录时,胡文娟敏锐地捕捉到一个关键信息——苗某内心深处还是渴望今后能与子女和谐相处,可见,这起案件实际上仍存在和解的可能,而当下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巧妙搭建起双方沟通交流的桥梁。身为执行法官,胡文娟始终坚信“案结事了人和”是执法办案的理想境界,所以从不轻易放弃任何促成和解的机会。此后,她多次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面对面沟通,苦口婆心地为他们做思想工作。每一次交流,她都耐心倾听当事人的诉求与委屈,站在法理和情理的角度,为他们分析利弊。经过不懈努力,双方终于被胡文娟的真诚打动,同意坐下来给彼此一个协商解决问题的机会。

苗某的女儿来到法院后,起初情绪相当激动,拒绝和解,还坚称自己确实没有钱偿还。面对此景,胡文娟先是向她详细阐释相关法律规定,让她清楚知晓拒不执行判决的严重后果;接着,又从家庭伦理的角度出发,语重心长地与她谈及亲情的珍贵、父亲含辛茹苦养育子女的不易。在她耐心的劝解与安抚下,双方情绪逐渐缓和,态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最终,在她的见证与主持下,父女两人达成了和解协议。那一刻,看着他们脸上久违的轻松神情,胡文娟内心也充满了成就感。

“我始终认为,人生就是不断前行的过程,而我们每一位法院人都应当坚定地坚守初心,朝着法治的光明未来奋勇逐梦。”胡文娟说。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