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龙安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鹭鸟归来

——龙安区开展环保推动洹河生态恢复改善走访

洹河峡谷龙洞村附近,苍鹭在空中翱翔

□本报记者 梁亚杰 刘斐 文/图

在马家乡龙洞村,每天清晨,唤醒村民的不是手机铃声,而是叽叽喳喳的鸟鸣声。

9月29日,在花芹阿姨家的小院门前,三五名游客在石头垒砌的小道上站定,指着远处盘旋的鸟儿尖叫起来:“快看!那里有白鹭、苍鹭。”游客中一人拿出专业相机,频频按下快门,记录下鸟儿贴近水面捕食的精彩瞬间。

龙洞村紧邻洹河峡谷,由于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村里的年轻人为了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纷纷外迁到了城里和乡镇上。现在,该村只剩下3户共6位老人,他们由于依恋乡土、生活习惯差异等因素而不愿随子女外迁。也因此,村内自然景观较少受到人为影响,得以保持原貌。根据村民的观察,洹河峡谷目前至少有200只苍鹭和80只白鹭,此外还分布着多种数量不明的鸟类,每天都有游客慕名前来。然而,在以前,这里的生态环境并不像现在这样良好,低劣的水质、寂静的荒山,到处萧索凄凉,没有鹭鸟停留,更鲜有游客到来。村里的老人齐明顺回忆:“我记得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这里的环境还挺好,山里有鸟,水里有鱼,后来环境突然就变差了。”

由于上游来水受到污染,加之外地人员上山盗采崖柏严重,洹河峡谷的生态环境一度遭到破坏。近年来,随着龙安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加速推进,洹河整体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树多了、水清了,消失的鹭鸟又回来了。受惠于此,龙洞村这个小山村也浅尝到一波生态红利。游客的到来让花芹阿姨瞅准了商机,她经营起农家饭。忙不过来的时候,两个儿媳妇轮流着赶来帮忙。

“尝尝这个。”中午时分,当游客在餐桌旁坐定,花芹阿姨的儿媳妇李爱红为游客端来一壶山泉水泡的茉莉花茶。游客刚呷下一口,便连连称赞:“口感绵甜,好茶!真是好茶!”李爱红说,洹河峡谷有一眼山泉,不知道啥时候干涸了。最近几年,这眼山泉又开始往外涌水了。她从那里打来山泉,用来给客人泡茶。

洹河生态环境正在逐年改善,除了龙洞村村民,洹河峡谷风景区的负责人武政也是见证人。洹河峡谷风景区位于马家乡境内,河水由西向东穿峡谷而过,之后汇入小南海水库。景区内山岭起伏,植被覆盖率高,自然风光优美。每隔一段时间,武政都要驾车沿河巡视一番,看看流淌的河水,瞧瞧苍翠的山谷,摸摸亲手栽种的花草和景观树,忙碌了一天的他顿感身心舒爽。

“洹河峡谷不仅是鸟类的天堂,也是小动物的乐园,像刺猬、松鼠、野兔、山鸡等都有广泛分布,我夜里驾车回家路上经常能碰到。”武政说。

武政的父亲武贵生是洹河峡谷风景区的奠基人。2007年,在外工作的武贵生回到家乡开始创业。彼时的景区到处是光秃秃的山头,杂草丛生。退休的武贵生再次驻扎在家乡,开始绿化荒山。经过10余年的不懈努力,他和工作人员共栽植各类树木800余万株,建成以接雨场、排水沟、水池、水塘、水窖为依托的立体蓄水系统,为景区开展绿化提供了稳定水源。在父亲的影响下,2017年,武政由外地返回家乡,投身景区建设中。

“洹河有多美,你瞧瞧这些视频就知道了。”武政打开他的个人抖音账号,翻开一个个视频作品,一边点击一边介绍,“春秋两季,洹河峡谷经常能看到云海现象。”从制作用心、画面唯美的抖音作品中,可以看出武政对洹河的热爱,更能直观感受到洹河良好的生态环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在洹河峡谷风景区,这一科学论断得到了有力的证明。每逢节假日,景区需接待大量游客,于是,武政便把周边村子的10余个村民请来,让他们日常维护景区、假日接待游客。对很多村民而言,在相对封闭的山区,能找到一份家门口的工作,实在是件难得的事。在这背后,生态红利为这样的便利造就了条件、铺平了道路。“生态环境好了,景区、村民都受益,这是显而易见的。”武政说。

市生态环境局龙安分局工作人员李秀红介绍,近年来,环保部门为改善洹河整体生态环境做了诸多努力,比如加强洹河源头管理、严格污染项目审批等。2023年,我市制定颁布了《安阳市南海泉域水资源保护条例》,把洹河马家乡段划为汇水范围,从实施立法、强化法制监管的层面为区域环保工作提供依据。“就龙安区而言,在区、乡、村三级河长制的强力保障下,区环保部门组织人员坚持每周巡河,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强化了执法检查。”李秀红说。

正如在洹河峡谷龙洞村段看到的热闹景象,消失了多年的鹭鸟又回来了,而且,河里的鱼类和山上的植物种类也都显著增加,而这正是龙安区大力实施生态文明建设、不遗余力做好环保工作的具体体现。目前,洹河龙安区段的水质标准已由原来的五类提升到三类,下游国控彰武水库断面水质达到了二类。

在龙安区,如今的洹河两岸水清树绿、鸟语花香,洹河已成为造福沿岸群众的生命线、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生态支撑的助推器。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