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法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聚焦解决“急难愁盼” 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构建治理有效、群众认可的社会支持体系”系列报道之三

□本报记者 王璐

今年年初以来,市民政局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强市目标,以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为主线,充分发挥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作用,在市委政法委的统筹协调下,该局细致做好工作部署,持续推进增进民生福祉等重点工作落实,助力构建治理有效、群众认可的社会支持体系。

兜牢基本民生底线

优化养老服务建设

该局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合理认定低保对象,做到“应保尽保”;落实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做到“应养尽养”,乡镇(街道)要定期对分散供养人员进行巡访探视;临时救助及时高效,做到“应救尽救”;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及时足额发放救助补助资金。截至今年5月,全市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95942人,共发放城乡低保金11785.7万元;临时救助困难群众4966人次,投入临时救助资金483.2万元。

该局实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提升行动,安排353万元资金用于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运营能力提升和示范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大力开展社区老年助餐行动,

全市已建成老年助餐网点190个。在农村开展养老服务能力补短板行动,新增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10家,建成标准化养老服务示范站点22个。持续开展特困家庭适老化改造,今年计划改造1400家,正在加快推进。

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稳妥推进殡葬改革

该局坚持落实惠民殡葬政策,推进移风易俗文明殡葬改革,在火化率提升、公益性公墓建设上,坚持周排名、旬调度、月总结,今年上半年,我市火化率和公益性公墓建设率均位居全省前列,为全省、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和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持续推进殡葬领域移风易俗,建立了节地生态安葬奖补机制,形成了我市具有鲜明指导作用的红白事操办参考标准“红六条”“白六条”,即白事宴席提倡“大锅菜”“一碗端”,用烟每盒不超过15元,用酒每瓶不超过60元;治丧费用上限不超过2万元,非亲属人情礼不超过200元等,为全市移风易俗文明殡葬工作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

着力强化经营性公墓规范化管理,严防杜绝涉金融风险事件发生。在日常监管和年终年检的基础上,该局针对殡葬价格秩序、“活人墓”、涉金融风险等方面持续加强专项排查整治,强化部门监管责任,制定实施加强公墓监督管理的八条举措,依法处置违法违规修建殡葬设施行为,加大对行业收费和财政资金使用的监管力度,压实殡葬服务机构主体责任,强化属地管理责任,建立健全执业情况通报、约谈、处罚等监管机制。

此外,该局还进一步做好传统祭祀节日群众祭扫服务保障工作。今年清明节期间,制订了《安阳市2024年春季殡葬宣传活动方案》,强化清明节等高峰祭扫时期安全宣传教育,引导群众错峰祭扫、无烟祭扫,防止祭扫场所发生火灾、坍塌、踩踏等事故。突出清明节纪念先人、缅怀先烈的节日主题,凸显清明节传递亲情的文化内涵,倡导民众文明低碳祭扫,推广以敬献鲜花、植树绿化、踏青遥祭、经典诵读、网络祭扫等方式缅怀故人。联合多部门发布《“我们的节日·清明”移风易俗倡议书》,向广大市民群众号召厚养薄葬,践行节俭、文明、平安、绿色的文明新风尚。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