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晓楠
平安的背后,离不开24小时守护这座城市的社区警务室。6月11日,记者来到市公安局龙安分局太行小区派出所安纤社区警务室,探寻其守护群众和谐安宁的“平安密码”。
用爱心 架起警民“连心桥”
“爱心服务社是我们的特色,是群防群治的生动实践……”在安纤社区警务室,一提到爱心服务社,民警郭峰如数家珍。
“会员参与义务巡逻、矛盾调解、公益活动等,累积的服务时长都会存入‘时间银行’,形成公益积分。会员在自己需要帮助时,可以通过积分兑换,获得帮助。”说话间,郭峰拿出了爱心公益积分的储蓄存折,里面记录了服务项目、服务效果以及每次积分等内容。
与此同时,警务室依托爱心服务社构建治安防控网,建立起包含网格员、商户、楼栋长等不同群体在内的39个群众联络群,搭建起民警和爱心服务社共同服务群众的“连心桥”。通过群众联络群,警务室工作人员积极进社区、走商户、访群众,为群众纾困解难。
“我们辖区的空巢老人有300余人,数量比较大,服务内容多。”退休老党员陈志民告诉记者,结合实际情况,他和郭峰研究后决定形成以“年轻帮年老、身体好帮身体弱”的帮扶原则,社区与警务室联合开展志愿服务。目前辖区已有139名热心人士报名当志愿者,团队以退休人员为主。一次,社区群众王某某夜晚突发脑梗,向爱心服务社求助,会员们立即响应,连夜护送王某某就医。考虑到王某某的儿女都在外地,郭峰第一时间通知会员,许多会员主动担负起轮流看护的任务,其中一位会员还辗转联系了上海某专科医院,帮助王某某进行进一步治疗。
73岁的志愿者陶某某多次参与志愿服务,他告诉记者:“无偿服务是一种乐趣,我几乎每天都会为群众义务理发,这已经维持了好多年了。”根据社区群众需要,民警主动联系有特长的会员为群众提供服务,也让这些退休群众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找到自身的价值和助人的快乐。
用热心 解开群众“心头结”
矛盾纠纷是社区治理的“晴雨表”,小纠纷牵动着大民生。“我尽量靠边停了,你怎么还得理不饶人?”“是谁蛮横?谁不讲理?你看看后边排了多长的队。”3月的一个傍晚,爱心服务社会员李某在小区遛弯时,看到几位业主正在发生激烈争吵,看到因停车问题争执不休的双方,李某一边上前劝导,一边将情况告知郭峰。郭峰立即赶往停车场了解情况,经过郭峰耐心地劝说,双方终于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当之处,谅解了对方。像这样的情况,郭峰已经调解过多次,郭峰告诉记者:“我们与爱心服务社会员主动到矛盾调解阵地,入户、就地解决问题,将矛盾纠纷的关口前移,才算是真正把实事办到群众的心坎儿上。”
警务室依托爱心服务社,通过组织社区干部入户、网格员走访、民情信息员反馈等方式,开展矛盾纠纷排查“敲门行动”,梳理群众诉求并及时解决,推动了治安巡防、矛盾调解、应急救援分社的建立。爱心服务社成员中,有社区干部、辖区居民,也有专业的法律工作者,不同身份的人员组成了爱心服务社这个大家庭。爱心服务社通过构建“1+3+N”调解模式,打造一站式解决纠纷新格局,形成了“向群众发声”和“听群众呼声”的双向互动。警务室设立的矛盾调解室,成为安纤社区居民的法律咨询室和社区治理建议室,对群众咨询的法律问题,郭峰还会结合司法部门派驻社区的律师顾问,给予专业的建议和帮助。
夜幕降临,郭峰和爱心服务社成员们正在走访群众,恰巧碰见几家相熟的群众,便闲聊起来。“前几天,有一户人家遛狗不牵狗绳,郭警官,你可得管管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郭峰回到警务室,天色已暗,他将当天了解到的情况记录到本子上,准备接下来的工作,此时,皎洁的月光下,警务室的门口警徽熠熠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