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素玲
周末路过母校门口,我不知不觉停了下来。往日喧闹的校园恢复了宁静,暖暖的阳光照在校园里,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和谐。我顺着大门栏杆朝校园东北角的方向往里看,想要寻找我当年的教室。明知道这么多年过去了,它已经不复存在,我却身不由己。干净的校园、崭新的教学楼全都沐浴在阳光里,幻化成静美的画卷,却无法替代我童年在这里的美好回忆。
好长时间没有来过母校了。记得小时候,校门口通往校园里面的是一条宽两米左右的红砖路,路旁一棵高大的树上挂着一口小铁钟,中间的铁锤上拴着一根长长的绳子,轻轻一拉绳子,钟声便响遍校园的每个角落,稍微一用力,全村都能听到。这口铁钟的声音担负起了提醒师生课前预备、上课、下课等使命,见证着我儿时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
记得我上小学时,冬天怕冷,有时不想去上学就装病,却又担心被父母看穿。那当当当的预备钟声敲得我心慌,我站起来就向学校跑去。教室里太冷了,后面的窗户没有玻璃,用塑料布代替,没几天就出现了大洞小洞,冰凉的小手总是伸不出来,不要说学习,在座位上坐一会儿脚就冻僵了。最怕的是刮风,冷风放肆地往屋里灌,那些没进来的风拼命地撕扯着塑料布,我们经常会吓得大叫起来。邢老师的脸上总是带着慈祥的微笑,她好像一点儿都不害怕。每当刮风时,她就让我们搓着手大声读课文,琅琅的读书声压住了风的声音。课间时,我们会在教室后面排成一排挤墙角,不分队伍、不分胜负,喊着口号一起向一个方向挤,谁被挤出到后面继续加入,直到上课钟声响了才结束,挤热了身子,挤出了童年的快乐。
星野道夫的《在漫长的旅途中》曾有这样一句话:黑暗的冬天,比夏天的永昼更吸引人的,是对阳光的期待。当阳光大朵大朵盛开在校园,西北风还来不及光顾,便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候,邢老师会让我们去北墙根的阳光下读书。于是,课前,我们都站在校园里,盼着值日的老师早点出现,赶快敲钟。上课了,我们兴高采烈地搬着小板凳来到校园里,找一处背风向阳的墙根坐好,围成一个圈,邢老师站在中间,领着我们读课文:“……奔向2000年……”我们一遍遍大声地读着。邢老师告诉我们:“到那时,人民过上了好生活,你们也长大了。”在我们心目中,这是多么美好的事啊!读着读着,我偶尔仰起头,享受着冬日暖阳下读书的惬意,任凭阳光柔柔地抚着我的脸。读书声里弥漫着阳光的味道,阳光灿烂到了我的心里。从那时起,我幼小的心中就埋下了希望的种子,开始盼望着自己快快长大。放学回家,路过大街时,看到那面墙上也写着“奔向2000年”的标语。接下来的日子,每次路过那里,我都要大声地读几遍,那是我童年全部的梦想,每次读的时候心中都充满了阳光。
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我站在母校门口,朵朵阳光播放着美好的记忆,耳边似乎传来当当当的钟声,心里顿时暖暖的。冬日暖阳下读书的情景、挤墙角的欢笑声、清脆有节奏的钟声都成了我最灿烂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