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 慧 通讯员 宋彦臣
从“严罚”到“容错”,从“重管理”变“细服务”。今年年初以来,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系统行风建设,坚持推行包容审慎监管,以“柔性执法”的真切实践,为执法增“精度”加“温度”,不断为市场经营主体减压赋能,有力激发经营主体活力。
63项无主观故意、危害后果轻微行为不再处罚
“这份提示单和普法教育资料,我回去要好好学习,不再犯类似的错误。”11月10日,文峰区某零售商铺经营者李某告诉记者,他因在店铺促销活动中违规发布抽奖信息,被辖区市场监管部门立案调查。根据有关规定,李某应被处以3000元左右的罚款。但市场监管部门最终仅对李某进行了教育批评。李某感动地表示:“我保证下次再也不犯类似的错误。”
这是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践行包容审慎监管机制,开展“容错+服务”式监管执法的一个缩影。据了解,针对轻微和无主观故意违法行为,该局结合办案实践,研究制定了《免予处罚清单》《减轻处罚清单》《从轻处罚清单》《不予实施强制措施清单》《免列入经营异常名录事项清单》等“五张清单”,对63项无主观故意、危害后果轻微的行为不予行政处罚;对22项符合减轻处罚情形的违法行为减轻处罚;对8项在依法可选择的处罚种类和处罚幅度内的从轻处罚;对15项情节较轻、没有明显社会维护的不予实施强制措施;对8项企业能及时改正事项,不予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市市场监管局执法督查科工作人员牛森介绍:“今年年初以来,我们已经办理不予处罚案件90余件。”
“五张清单”是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推动监管“法理相融”,容错纠错减轻企业经济负担,推动包容审慎监管和柔性执法的有力举措,进一步优化了营商环境,激发了市场活力和创造力。
“提质降频”
涉企检查频次降低30%
当被问到今年监管部门到企业检查的频次,北关区某企业经营人员马某高兴地说:“今年除了几项安全工作检查外,还未有过其他检查。”作为一个拥有一百余名工人的小型企业,以往每年迎接各监管部门到企业检查要花费不少管理人员的时间和精力。
近年,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创新“双随机+信用”联合监管模式,进一步降低涉企检查频次,主动为经营主体减负,通过不断“提质降频”,增强企业的幸福感。
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信用监管科科长郭建华告诉记者:“我们联合27家成员单位成立涉企检查联席工作机制,从源头优化合并涉企检查数量,仅这一项措施就将检查频次降低了30%。”在此基础上,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大胆探索基于信用的监管检查模式,重点针对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受到行政处罚等有失信记录的经营主体开展部门联合抽查,提高监管的科学性和精准性,对守信者“无事不扰”,对失信者“利剑高悬”。“所有检查都要‘务求实效、应合必合、精准高效’,最大可能减少对企业的打扰,让企业专注于生产经营。”郭建华说。
900余家企业
重新轻装上阵
执法有尺度,纾困有温度。践行包容审慎的市场监管制度,“容错+服务”不仅体现在市场监管者要时刻秉承科学、法治的市场管理态度,更体现在能够从经营主体的角度出发,切实为企业解难纾困的服务维度。
“监管面对的问题是单一的,而市场主体面对的困难却是形形色色的。这个时候如果能及时换位思考,市场主体的接受度就会大为不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法规科工作人员列举了执法办案中的“尺度”与“温情”,“查封、扣押期限届满,我们要求必须及时解除查封、扣押措施,力所能及减少对经营主体正常经营的影响。一些当事人因不可抗力原因,导致确有经济困难,无法履行行政处罚决定。依照有关规定,我们会为企业办理延期或分期缴纳罚款手续。”
据了解,今年有10余家因不可抗力原因,导致确有经济困难的企业办理了延期或分期缴纳罚款手续,避免企业陷入生产经营困局。
近年,信用对企业经营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由于种种原因,诸多中小企业在经营中容易因一时疏忽产生失信记录。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不断强化助企发展理念,深入推行年报提醒告诫、信用修复等暖心服务,助力企业“防患未然”。
今年年初以来,市场监管部门发送年报提醒2万余户(次);同时,优化完善违法失信企业信用修复工作,拓宽修复渠道、丰富修复方式,最大限度方便经营主体办理信用修复,助力企业重返市场。今年年初以来,市场监管部门将2.1万户经营主体移出经营异常名录,将919家企业移出严重违法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