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 璐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多年的办案经验让我明白一个道理,法官办案就像农民种地,每一步都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和汗水。办理案件也一样,调解、开庭、答疑、执行,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用心用情用力去化解每一起纠纷,只有这样才能解当事人心结、促纠纷快解、获群众满意,真正实现案结事了。”9月21日,安阳县人民法院高庄法庭庭长李文涛对记者说。
今年,李文涛曾办理了一起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案,原告起诉赔偿20.6万余元,判决赔偿3.8万余元,当事人表示无法接受,李文涛为当事人判后答疑4个多小时并上门送去了案款。
8月31日,高庄镇某村年近60岁的当事人老杜正在自家院内晾晒芝麻,李文涛的登门,让老杜从惊讶到惊喜,现场有说有笑,气氛轻松融洽。“李庭长,吃顿家常饭再走。”老杜急忙迎上前。“老杜,你的心意我们领了,只要你满意,我们多跑跑都值得!”李文涛笑着说。
原告老杜与同村被告存在纠纷,原告起诉被告赔偿医疗费、误工费、残疾赔偿金、精神抚慰金等各项费用共计20.6万余元。因双方对赔偿金额争议较大,多次调解未果。随后,法院依法作出了由被告赔偿原告老杜各项费用共计3.8万余元的判决。“哼,这判决我不服,我要上诉……”老杜收到判决书后,气呼呼地说,他认为未能支持其全部诉讼请求,情绪一下子激动起来。起诉的20.6万余元,判决书上依法支持了3.8万余元,李文涛依照经验,知道老杜拿到判决书后肯定会有意见,同时也充分做好了释法答疑的准备。
“老杜,别激动,稳定一下情绪,咱去我办公室,我再给你好好解释解释。”李文涛安抚老杜情绪后,将其请进了办公室,倒了杯热水递给老杜。“我不喝,别给我灌‘迷魂汤’,不说清怎么判决的,我从今儿开始就住到法庭不走了。”说完话,老杜坐在凳子上,侧身将头扭向了另一边儿。
“这是前段时间刚刚判决的一个案例,案情和你的案子差不多,你看看这判决内容。”李文涛从类似判例开始讲起。“都是你判的,你判的结果我很不明白。”老杜背对着李文涛高声说道。“我搜索了几件和你这差不多的案子,这里也有判决情况,你要不要看看?”李文涛打开了提前在电脑搜索好的案件链接,老杜慢慢将头扭了过来,眼睛不时向电脑屏幕瞅着。在老杜详细观看案例的同时,李文涛又拿出了相关法律条款,对照判决书上的条款和依据一一进行详细的解释。此时,老杜的情绪才慢慢平静下来。
“今天上午我没有安排其他事儿,专门为你服务,不慌不慌,有问题咱就现场解决。”李文涛决定用诚心、耐心来获得老杜的理解与信任。经过4个多小时的不懈努力,最终,老杜心中的疙瘩被一一解开。“我现在理解了,也不上诉了,那判决书上认定的这钱啥时候能给?”老杜希望李文涛从中说和,及时获得赔偿款。
判后答疑结束后,李文涛又多次与被告沟通联系,从当事人申请执行有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进行释法,从老杜目前困境及生活状况进行明理,通过法情并用,被告最终将3.8万余元案款送到了该院高庄法庭。
为不耽误秋收农活,8月31日12时许,一场庭审刚结束,李文涛和单华西放弃午间休息时间为老杜提供了上门送款司法服务,同时,通过这件送款上门的“小事儿”,也让老杜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司法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