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才生
把《岁月中的诗意》作为文化大讲堂《自在文录》赏读会开篇,我认为是有道理的。这篇文章是作者创作思想的一种文学表述。先有思想,后有实践,符合文学规律。
诗意,就是美。岁月就是人生,就是时间,就是我们过去的时光。一言以蔽之,岁月就是我们的历史。
谈到过去的岁月,许多人都很纠结。李白感叹道:“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当下的生活总是不尽如人意,未来的日子又遥不可知,过去的美好也都化作残存的记忆,如同过眼云烟,渐行渐远。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沮丧的事情。还是佛家看得通透,《金刚经》里说,我们经历的一切都“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转瞬即逝。许多值得留恋的东西往往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恍兮惚兮,飘然而去。尽管如此,它对我们又是多么重要。因为那里有我们的青春,有我们的情爱,有我们的快乐,有我们的归属。
因为有了过去的岁月,我们的生活才有了阳光,我们的生命才有了亮色。所以说,过去就是美好。如果寻找诗意,诗意就在过去的岁月当中。如何才能留住它,让美好的过往如在眼前、栩栩如生,我选择了文学,希望用文学的方式使它定格、让它永恒。
这是我文学创作的心理动因。
正因如此,我的作品成为一种人生的记录。我写故乡,写田园,写社会,写历史,其实都是在写人,人的故事,人的传说,人的盛衰浮沉、悲欢离合、酸甜苦辣、爱恨情仇。即使是写山水自然,大家也可以看到,处处都有人的痕迹在。我甚至认为,自然之所以值得书写,并不仅仅是山雄水秀、鸟语花香,更重要的是其中的世态炎凉和社会变迁。我写《黄华石刻记》《洪谷山记》《小西天记》,写梅花、写丁香、写海棠,无不如此。景者情中景,情者景中情。所谓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是有道理的。大家可以考察一下,只要是名山胜水,大都是和人类的历史文化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和岁月相关。我认为,文学创作如同修行,写好了,可以度自己,也可以度他人,甚至度后世之人。像《离骚》,像《红楼梦》,像《聊斋》,像《阿Q正传》,多少人受到它们的影响,认识了社会、人生和人性,建立了自己的世界观。这不就是在度人吗?所以说,所有的文学创作者都是修行路上奋力跋涉的人。这当然是打个比方,我想借此说明的是,好的作品总是要与人相联,与生活相联,与社会相联,与家国相联。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黄庭坚说:“文章功用不经世,何异丝窠缀露珠。”
能起到济世作用的作品,才是好作品。能表达出真善美的作品,才是好作品。我的文字是不是达到了这一境界,或者说达到了某种艺术的高度,我不知道。作品一旦出版发表,它就是一个独立的生命,其高低优劣不是作者说了算的。这要让读者来检验,用时间来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