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萌楠 贾银明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饮食、睡眠、运动、心理等生活方式的不良习惯凸显,加上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使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持续升高。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对居民健康的影响也越加显著,心血管疾病依然是导致我国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
心血管疾病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的特点,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为切实维护人们的健康,减轻心血管疾病对广大居民的影响,我国医疗卫生系统各专家、各级医院都十分重视心血管疾病的四级预防。
首先,零级预防,也叫初级预防,即针对无心血管疾病,亦无危险因素的人群,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防止危险因素的发生。研究证明,不良生活方式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健康的生活方式可将心血管疾病发生率降低80%。因此,应构建以“健康环境、健康文化、健康生活方式”为特征的零级预防模式,提醒人们在生命的各个阶段都要重视心血管疾病健康,政府、社会要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们应彻底改掉吸烟、酗酒、不健康饮食、缺乏体育锻炼四大不良生活方式,避免任何危险因素的发生。
其次,一级预防,即针对有危险因素但尚未发生心血管疾病的人群开展防病教育,减少、消除或控制危险因素,从而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达到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一级预防要采取综合性的干预办法,包括控制烟草使用、控制体重、坚持运动、合理膳食、保持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严格控制高血压、改善血脂异常、改善糖代谢异常、注意其他代谢异常(包括尿酸、同型半胱氨酸等)、关注肾脏功能等。
再次,二级预防,即对已经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采用药物或非药物等措施,防止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病情的加重。在这个过程中,强调对心血管疾病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最后,三级预防,即对已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主要为心肌梗死、心绞痛、脑卒中反复发作,具有严重并发症的高血压、肺源性心脏病等),其病情较重、病程长或丧失劳动能力,采取强有力的临床治疗措施,包括心血管介入或外科手术治疗等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旨在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防止复发,预防并发症。对丧失劳动能力的患者,可通过积极的康复锻炼,包括心理康复等,提升患者生活质量,降低致残率、死亡率。
针对不同人群,选取不同的预防措施,归根结底都在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从现在起,关注生活习惯、工作习惯、环境、疾病等各个方面,为自己的健康负责,为家庭负责,为社会负责。
(市中医院心脏中心)
作者简介:
贾银明,市中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新乡医学院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安阳市心血管病学会主任委员,安阳市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疾病诊疗中心名誉主任,安阳市老年协会副会长,安阳市老年医学会主任委员。
他曾任市中医院党委书记、河南省心血管病学会委员、河南省健促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河南省高血压研究会常务理事等。在各级期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数十篇,获得多项省、市科技进步奖。在心血管疾病领域有较深造诣,在处理疑难、危重、复杂心血管疾病方面有独到见解和丰富临床经验。
袁萌楠,女,市中医院心内科主治医师,本科毕业于山东省济宁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河南省新乡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专业,曾于河南省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修学习。
她善于心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如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高血脂、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病、心肌炎、心脏瓣膜病等的诊断与治疗,对于急危重症患者的治疗有一定见解。


 
						
						
						
                  







